傳教士利瑪竇逝世400周年 中國四地舉行巡迴展紀念其貢獻

2010 四月 21日, 星期三 9:32

今年5月11日,是著名的耶穌會傳教士、「西學東漸」第一人利瑪竇逝世400周年,1610年5月11日,他在北京安息主懷。爲了紀念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等作出的深遠貢獻,「利瑪竇——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巡迴紀念展在結束北京之行後,現正在上海順利舉行,5月23日之後還將赴南京和澳門繼續展出。

此次巡迴展是由意大利馬爾凱大區政府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合作舉行的。繼首都博物館展出之後,4月2日下午該展出再次在上海博物館隆重開幕,展品共計113(組),這些文物來自於中國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南京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和羅馬、馬切拉塔、熱那亞等地的數十家博物館和圖書館。

此次的展覽是以利瑪竇的一生爲脈絡,從他的出生、教育和加入耶穌會的過程、到遠航,再到踏上中國大地之後留在各個城市的足迹,期望把他的心路歷程較爲完整的展現在今天的觀衆面前。

展覽會以實物、圖片和文字三者密切結合的方式進行,按照利瑪竇的生平佈置展現,共分12個部分,除了利瑪竇本身所著的書籍、以及日常用品之外,此次展覽還陳立了利瑪竇時期在文藝復興思潮影響下代表性的西方藝術,其中不乏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大師的傑作,如拉斐爾的《永恒與天使》,提香的《菲立普二世像》、洛倫佐‧洛托的《力量與不幸之戰》等,而三幅17世紀根據拉斐爾手稿製作的巨型掛毯亦尤爲珍貴。

Like Us on Facebook

展覽結尾有兩幅重要的繪畫,展覽結尾有兩幅重要繪畫:一是明末清初的大畫家項聖謨所畫的讚美友誼的《尚友圖軸》,正是與中國文人的友誼幫助利瑪竇實現他的事業;另外一幅很特別的是首次展出的一幅利瑪竇的畫像,這是利瑪竇去世時他的弟子游文輝所繪,這是有明確記載的第一幅由中國人繪製的油畫。該畫像在利瑪竇死後帶回羅馬,保存於羅馬的耶穌會總部耶穌教堂。圖中利瑪竇身穿中國士人的服裝飾。400年後,這幅畫像首次再次回到中國「省親」,頗爲引人注目。

利瑪竇,是一名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他在1538年沿著達‧伽馬開闢的航綫前往印度,開始了他的遠東傳教之旅,五年後踏上澳門土地學習漢語和中國風俗。從此,他把自己的後半生交給了中國,行程路綫貫穿南北,最終在北京安息主懷。

他是傳播天主教傳入中國的先鋒之一。在他到中國來的時候,傳教士遭到了中國朝廷和民衆的排擠,無法進入內陸;沙勿略在客死澳門前感嘆說:「磐石啊,什麽時候才能撬開。」前車之鑒使得利瑪竇在中國做事分外謹慎。經過觀察,他决定和儒生士大夫們交往,成走入中國社會。

利瑪竇對中華文明充滿敬意,他第一個能夠阅讀《尚書》、《周易》等中國經典因而可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他號西泰,是第一個變西文姓名爲中文姓名的人,且藉著文化交流、自然科學等各種方式更好的把福音傳給中國人,帶領當時著名的士大夫徐光啓等人成爲基督徒。

傳教的同時帶來了歐洲的數學、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使明朝士大夫得以瞭解歐洲的哲學宗教、精密器械以及繪畫藝術,能夠放眼觀察和認識西方世界,是「西學東漸」第一人。同時他還翻譯中國典籍,向歐洲傳播中國文化。

公元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北京阜成門附近的耶穌會士府邸內,58歲的利瑪竇用盡最後的一絲力氣,對另一名傳教士熊三拔囑咐了最後遺言:「我利瑪竇遠離故土,跋涉萬里,來到中華,死而無憾矣!希望能把我和徐保祿(徐光啓)合譯的書籍完成,改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