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宣教士探討民工宣教的過去與未來

2013 十二月 13日, 星期五 8:09

回顧我過去11年來的中國民工宣教,民工生態從根本上已經產生了许多變化,過去民工一週工作80小時以上,從11年前的400元人民幣左右,到現在的2,000元以上,且每週工作時數平均降至66小時以下;過去只有沿海城市有工作機會,現在內陸城鎮漸漸發展;過去文化素質低,大多小學到初中文化,現在則漸漸提升到從初中及高中畢業,我們的學生中甚至有大學畢業生在工廠裏和其它同學一起在生產線上工作的;還有一點,就是以前民工抗壓力稍強,現在90後的草莓族民工,一捏就爛,情緒波動比以前大得多,而且大都是低頭族,每天拿著手機摸來摸去...。眼看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從小學低年級,到現在都在大學裏了,而早期培訓的一些學生,也都漸漸成為教會的主要同工,心中不免有许多感慨。

從事工上,我將過去及未來的服事歸納為幾個不同的時期:

1) 摸索期(2002-2005):這段時期先是尋找委身的禾場,到處奔波教導聖經,所教學生不下數千人,漸漸確定服事民工群體。然而發現學生們雖然滿腦經文,信仰卻跟生活脫節,有的農村傳道人在成為民工後,雖滿懷向民工宣教的雄心壯志進廠,但後來都軟弱退縮了。分析其結果,發現光有聖經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落實在生命中活出信仰,建立團隊事奉,形成互相督促的機制,因此進入了第二個時期。

Like Us on Facebook

2) 實驗期(2006-2008):在此期間發展門徒訓練的教材,並且開始實驗,從時間長短、培訓方式、學習內容、進廠實習方式...等多方實驗,歸納出一套門訓教材及訓練方式,開始進入培養種子老師的時期。

3) 同工建立期(2009-2011):以每期兩個月的密集訓練開始,結訓後差派學生進廠打工一年,藉打工在工廠附近建立教會作為實習,從一百多位學生中陸續挑選了23位種子老師,漸漸進入下一階段。

4) 建立模型期(2012-2014):2012年開始建立模範民工教會,在建立的過程中又淘汰了11位同工,現在剩下12位全職種子老師全力建立模範民工教會。理想中的模範教會是從20-25人開始,希望能在兩年內發展成100-200人的教會,並能完全自養、自治、並且自繁。我們目前大約有50-60位學生,盼望能在2014年底前發展成為300-400人的規模,除人數外,還希望能有50%的信徒十一奉獻,並有扎實的聖經和音樂訓練,每個聚會都有感人的敬拜....。

5) 全力發展期(2015-2025):若模範教會能成達標,計劃從2015年開始廣邀各地教會領袖來觀摩,並和願意發展民工宣教的教會合作,協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種子老師群,訓練那些決定出去打工的教會青年並建立他們的第一間模範教會,之後盼望他們能大量複製,使民工教會遍地開花,到處結果。

這十多年來社會結構的調整以及將來的變化,都會影響整個教會的發展,目前一個最快速且明顯的發展就是農村的城鎮化,政府將農地徵收,把農民遷移到附近的縣城去,農地承包給大戶,將來更普遍的會農業機械化,而遷移到縣城的農民也將被城市化,漸漸成為城市人口。民工這個名詞可能就不再適用於這些人群了,可能「服務業從業人員」、「勞工團體」、或「藍領團體」...等名稱將更適合他們,這其中除了生產業的大量勞工外,還有许多在服務業工作的人。這個群體目前大約有4億多,十幾二十年後可能會超過8億。這個群體的學歷也在快速提升當中,照目前的發展來看,近期的勞工人口學歷應該會很快從初中提升到高中,現在沿海高新科技工業園區已經不招初中學歷的人了,雖然目前還有很多放水的現象,但相信會越來越嚴,將文化水平低的人逼回老家附近的城市,似乎是當前的一個新的政策。由於農民在被政府徵收土地的過程中,多半擁有了一些資金,讓孩子在初中畢業後就立刻去打工的動機也會減少许多,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留在老家附近的縣城讀高中,內陸城鎮也因此將很快的趕上沿海城市對工人文化的要求,勞工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在所難免的。

中國城鎮化發展如此之快,其實是我心中的一個隱憂。過去台灣也經歷過大批農村青年湧進城市打工的時期,但在變成城市人口後,對福音的渴慕就漸漸失去了,以至於到了80年代末期,佛教突然大大興盛,傳福音變得極為困難。中國快速的城鎮化,代表我們能將福音傳給大量基層勞工群體的機會也會快速的減少,盼望在民工這個名詞消失之前,能將福音普及在這些基層的勞工之中。

民工到今天仍然是非常難宣教的對象,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工作時間太長和流動性太大,许多工廠到今天都還是每週工作七天,每天12小時,在這種情況下要怎樣聚會呢? 而民工在這樣辛苦的情況下,攢了一些錢後就想快快的離開那個環境,先休息一下,再到別處去找工作。不像一般白領,可能在一個地方工作數年,甚至一輩子都在那個地區,也不如大學生,至少可以在一個學校穩定的待上4年,民工的週期大約是6-12個月,有的長一點,有的甚至更短,能超過2年在一個工廠的,往往都是年紀較大,有家室的人。因此民工教會的發展非常困難,每年都有大批的民工進入教會之後又離開,雖然有些民工聚會點可以維持,但有成長的並不是很多,除非本地化,建立本地信徒的教會,但有许多農村背景的同工在教會本地化後,對於流動的民工就越來越無法顧及。雖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是一部份的工廠會有假期,服務業的光景可就更慘了,一般服務業,如飯館、按摩、櫃檯...等工作,大都沒有休息日,每週7天,每天12小時工作是非常普遍的,這個行業的民工福音工作比工廠的民工更難做,而這個人群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在急速增加之中,是極需要有更多人力和物力投入的禾場。

這兩個問題雖然仍是今日最棘手的問題,然而照著目前社會發展的趨勢看來,近期的情況應該是對民工宣教更有利一些才對。我相信不久的未來,政府會越來越嚴格的要求各工廠每週內必須至少有一天休息;當越來越多人回老家附近的城鎮打工,到處漂移的現象也應該會有所好轉。但正如前面所說的,在民工條件越來越好之後,可能就會失去追求信仰的動力,因此我們能有效傳福音的時間已經相當緊迫,應當趁著對民工發展有利的短暫機會積極傳福音,若再不努力,恐怕機會一去不再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一般來說三自教會雖然沒有感人的敬拜音樂,也沒有很好的講道,更沒有深入的牧養,但人數卻是不斷的急速上升,许多人自動跑到教堂裏去尋求慰籍和幫助,這說明了人的心裏需要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公開和有一定人數規模的聚會點,更容易吸引人群來參加聚會。如果我們根據這個特點,稍為擴大一下規模,並且能提供更好的關懷、牧養、培訓、和音樂,豈不應該發展得更快且更好些嗎?現在我們雖然有幾十人的聚會,然而分成三堂,每堂人數都不足20人,希望能加速發展到每堂都有百人聚會,相信將來的發展一定是更加快速,否則在二、三十人的小聚會下,可能要掙扎好幾年才能漸漸成型。

我們目前的模範教會有幾個成的特點,其中一個特點就是,經過我們1-2個月特訓的學生們大都有十一奉獻,如果有25個人參加培訓班,教會一開始成立就能負擔房租了,只要能將奉獻人數提升到40人,一個教會就能自養,不但足以負擔房租,更能支持一位全職傳道人。另一個特點就是音樂,我們幾乎人人都會樂器,這是我們密集訓練中一門很成的課程,因此雖然只有幾十人,我們可以形成三至四個敬拜團。目前比較不足的地方就是每個聚會人數都太少,希望盡快突破,能在今年底從只能容納60人的地方,搬到一個可以容納150人的場地去。

民工宣教之窗關閉的時間越來越迫近,我心裡很焦急,去年就急著在鄭州、徐州、和合肥等地開辦培訓班,然而由於預備不夠,都沒有成的建立。今年放棄了那三個點,將火力集中在一個地區,希望能成的在明年底前達標,這樣才能進入到大量發展期。越來越多的民工已漸漸回歸自己老家附近的城鎮,如果各教會都好好的在附近城市發展民工教會,比起過去在外地發展勢必事半倍。在民工繼續急速增加,生態快速改變,福音窗口越來越小的急迫中,卻仍然看不見民工教會的顯著成長,也看不見國內教會的積極投入,心中著急如同火燒,請在禱告中紀念這好幾億人的靈魂,求主開路,興起更多人投入這個巨大的禾場。

(注:本文轉自《華傳》第二十四期,作者江雷為神州華傳宣教士,向民工宣教)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