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頌輝宣教士:從網絡文字事工走來

2014 一月 29日, 星期三 9:25

基於多種因素,諸如牧者太忙、現在人不愛看書、寫作無法賴以生存等等,導致文字事工老是不被看重,教會文字部或機構雜誌在邀稿和摧稿方面吃力不討好。然而,教會似乎又深感不能沒有文字工作,所以總想盡辦法去維持它。與此同時,另有一些很喜歡寫東西的人,卻因為水平未達到刊物主編的要求而被退稿,出頭天令人感到遙不可及。難怪談起文字事工,很多同工都垂頭喪氣的。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文字事工面臨史無前例的轉型,或许也正是教會文字工作得以復興的契機。教會和相關機構若懂得善用,它的確是當今最普及且優良的傳福音工具!

從我自己談起吧~坦白說,筆者今日會變成一個「文字工作者」,網路科技扮演重要的角色。本人的中文只唸到中學過渡班(即馬來西亞進入初中一的前一年),小時候有嘗試寫東西和投稿,但從未獲獎或成被刊登,我所懂的成語、諺語不多,中國古書和文學作品更是沒有碰過,寫作時更是經常感到詞窮或詞不達意。可是如今竟成為專欄作家、而且還出書、當寫作營講員……我只能驚嘆:這是神的作為!我對文字事工的參與是從寫講章開始。我自第一次學講道學開始便要求自己寫逐字稿,經過十六年之後的今天仍未改變(只是我一般不把逐字稿帶上台)。筆者在韓國服事期間(2004-2010)幾乎每週都有新講章,寫著寫著就漸漸覺得這麽辛苦預備的講章只講一次就結束了有點可惜,於是把它們張貼到部落格上,其後得到靈感加上自己繪製的漫畫,便將鏈接透過電郵發送給認識的朋友阅讀。後來,這些文章被轉載並流傳到世界各地,開始有基督教雜誌社和網站要求轉載、邀稿,甚至邀請成爲專欄作家。這樣過了幾年,我將這些講章按照主題和內容加以分類,出版成書。試想,若沒有網路,按以往投稿到報章、雜誌的方式,我恐怕很難走到今天的地步。

Like Us on Facebook

網路,尤其是社交網站最大的好處就是提供每個人相等的機會,展現個人的能力和魅力,而不需要先經過相關單位的審核和批准才有機會給世人看到自己。當今確實有不少臥虎藏龍的人才就是這樣走紅的!然而,也基於同樣的因素,使網路充斥著各種缺乏水準、不成熟、不真實、不健康的訊息。筆者必須坦言,連某些基督教的信息也是這樣。配合本期的主題,作為一個網路起家的文字工作者,筆者願意藉此分享一些網路文字事工的經驗、觀察和心得。

首先我必須重申: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文字事工,內容還是最重要的!網路文字既然未經任何單位過濾,很容易就被濫用。许多人在社交網站上任意指責和謾罵,有些人未經驗證就轉貼分享不實的報導,還有人以扭曲事實的文章來宣揚自己的主張,更多情況是很多人從不分享好作品,只散佈各種毫無意義的八卦和不雅的內容。即便是基督信仰相關的信息,也並不見得都可取或值得推崇,可惜很多信徒雖出於傳福音熱忱,卻未經過慎思明辨就隨手轉貼。不久前FB(Face book)的基督徒朋友就瘋傳一個緬甸和尚因做了關於天堂和地獄的異夢而信主的短片,問題是,影片最後提到該和尚如今「下落不明」,換言之,其真實性根本無法證實。更重要的是,筆者覺得這種內容往往只會令非信徒對基督教反感。

此外,在網路發佈信息也需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惹禍,因為它傳得又廣又快。今年五月發生台灣漁夫遭菲律賓射殺事件之後,有傳聞指在台的菲傭遭抵制,當時有位神學生為鼓勵大家善待無辜的外傭,便在FB上發文,以第一人稱自編了一個故事,描述菲傭在便當店買便當遭拒,而後得到作者愛心幫助的故事。這故事一夜之間瘋傳,引起軒然大波,說這訊息破壞了台灣在國際的形象,最後還勞動警察介入!在很多社會、時事、道德,甚至是科學、神學等議題上,也常見好些不明事理的基督徒隨意發言而成為社會笑柄。在此特別提醒網友,務必確保充份了解自己所欲分享的內容、並盡量評估其可能引起的後果之後才進行轉貼!說到這裡,從正面的角度而言,網路的確很適合用以回應時代議題。由於不需要經過審稿、編輯、印刷等過程,透過網路發佈是目前最快速傳遞信息的方式,此媒介無疑最適合用來回應各種突發事件和社會。筆者喜見不少基督徒作家在這方面以敏銳的觸覺和反思能力,發表了符合基督信仰價值觀的立場和意見。

從阅覽率來評估的話,按照筆者的經驗,精簡的文字較容易被接受和吸收。许多的調查顯示,現今人們的阅讀率已經大幅度下降,在瀏覽社交網站的時候,也很少人會停下來阅讀長篇的文章。因此,網絡文章若能保持精、簡、準,不但能增加該文的阅讀率,也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筆者常在FB發表每天靈修的心得,除了抽取出來的經節之外,心得部份的字數通常都不超過五十字。這些分享在粉絲專頁上可讓數千人看到,並得到數百的讚(本人專業有兩萬多粉絲)。至於一些較長的論述性文章,作者可考慮分段、分點來發佈,一次分享一個小標題,並在全文標題上標示五之一、五之二……,這樣比較不會讓讀者一下子被過長的篇幅嚇倒。此外,筆者也發現文章的標題很重要,創意的標題能大大提升讀者阅讀的胃口。

在文字創作方面,筆者鼓勵用多樣性的文體來展現基督信仰的豐富性。以文字分享信仰的方式很多 -- 一篇個人見證、偉人的見證、感人的故事、生活小心得、人生的反省,或一首詩、對聯、歌詞,或較哲理性的論述,甚至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從他們的觀點去發現信仰的奧妙,甚至可以是一本書的讀後感、或電影的觀後感去談。既然網路的平台已經存在,我們就期盼教會中有更多各類的人才在這裡用神給他們的恩賜來見證他們的信仰。

如果想進一步提升阅覽次數,可配合適當的圖片或短片來增強吸引力。圖片、漫畫、短片、音樂往往比純文字更加吸引人。只是每一門藝術都有其局限,畫出來的拍攝不出來,拍攝出來的寫不出來……,在諸多藝術中,筆者認為文字仍然是在論述上表達最清楚的工具,其重要性不容取代,但為了增加大眾的阅讀率,網絡文章可多與其他藝術配合在一起。筆者注意到,FB上许多大量被阅讀和轉載的文章,作者都懂得為文章配上適合的圖像(通常都是一些有水準或富啟發性的攝影作品或繪畫)。另有一些傳播更廣的文字,是將精簡的文字製作成精美的海報,或製作成短片配上適合的背景音樂,讓讀者感覺到自己在看短片而非讀文字。坦白說,文字事工走到這個地步從某方面而言確實有點可悲,反映出現今的人們受感官遠過於受內容所主導,然而大勢既是如此,文字事工的形式若仍一成不變實在無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就當作是創意的考驗吧!

網路文章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讀者可以及時作出回應,這一點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讓大家有交流的空間,筆者就常常從讀者的回應中看到自己思路的缺欠和盲點,並驚嘆原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许多的角度思考。不過有時候這種回應也惹來一些麻煩:由於每個人都可以留言,所以版主經常需要處理一些閒雜人藉機干擾、為難,筆者甚至碰過異端藉著在粉絲頁上留言來宣揚他們的錯謬教義。

最後,儘管網路文字工作有许多好處,我們仍必須承認網路不是全能的。近年台灣社會炒得沸沸揚揚的課題之一是「多元家庭法案」,網絡無形間成為支持和反對雙方宣導訴求及打筆戰的戰場,其中包括一些擁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也有不清不楚就任意發表言論的外行人。在一次小組聚會中談到這個議題的時候,有位弟兄發表了很簡單卻頗得筆者認同的觀點:「FB並不是討論這個議題的好地方!」他的意思是,很多的討論只會掀起無濟於事的罵戰,我們需要更多能實際影響立法的有效行動。的確,無論哪一個議題,筆者並不反對在FB上有意見的交流,但談論者同時該好好想想:這些談論帶來什麼成果?還有沒有一些更重要的行動能給社會帶來影響,是我們應該做的呢?我們要小心別讓自己變成一個很會說而不會做的人!

筆者鼓勵基督徒更多嘗試創作,並適當地在網路發表,即便是轉貼別人的東西,也務必先過濾其內容,評估其可能帶來的結果,若有可能,當盡量選擇轉貼有水準的貼文。我們張貼些什麼,實際上反映了我們自己的水平。筆者留意到,當我們選擇發表和張貼好文章,其他網友久而久之也會發現,甚至加以追踪。

(注:本文轉自《華傳》第二十五期,題目略有改動,作者為神州華傳宣教士,目前在台灣進修)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