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學者楊鳳崗:中國教會到了注重公共關懷的時候

2015 八月 3日, 星期一 4:57

去年基督教學者楊鳳崗教授發布的一項預測數據指出,中國的基督徒將在2030年將佔中國總人口數的16%至30%之間,並指出教會的公共性問題不容忽視。

近日楊教授再指未來的5到10年,中國教會中注重公共關懷的牧者和信徒會越來越多,因為「時候到了」。

楊鳳崗教授認為,這一數據的焦點是中國教會和社會不得不面對教會的公共性問題。他舉例,溫州基督徒人口據說是10%,但教會在社會的存在已經不可忽視,如果比例再高的話,公共參與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基督教在中國的迅速成長,不僅會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

但是,中國政府和中國教會、社會大眾,都沒有做好面對基督徒人數增長的問題,甚至是措手不及。教會的缺乏準備反映在只專注於教會生活和傳播福音,而缺少對於社會公共事務的關心,缺少應有的社會責任感。而政府的缺乏準備反映在很多官員,仍然在盲目地管控,甚至錯誤地以為可以采取某些極端手段阻止基督教的發展。學者的缺乏准備反映在,對基督教快速成長和政府管控造成的各種社會後果探討不足。

他在接受內地媒體《基督時報》採訪時談了研究基督徒數字的意義,在於看到教會發展中不同的時候。並指出教會需要做的思考。

Like Us on Facebook

研究基督徒數字的意義在於看到教會發展的時候

他說,當基督徒還是少數群體時,關心的問題是如何生存延續,但隨著人數比例的提高,會調整其關注點。人數增長到人口的5%或10%,再不考慮社會關懷都不行。因為社會開始對基督徒有期待,要求他們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遇到困難時,也會想到請教會幫助,如教會需要開辦孤兒院、養老院等。

他認為,到2030年基督徒人數可以達到總人口的16%和30%之間。溫州據說只有10%的基督徒,但教會在社會的存在已經是不可忽視了,如果比例再高的話,公共參與是不可避免的。

楊風剛教授認為對於基督教內部來說,現在就是需要重視公共服務的時候了,他認為未來的5年、10年,中國教會中注重公共關懷的牧者和信徒會越來越多,因為時候到了。公共關懷與基督教信仰中實踐上帝給人的最高律法「愛人」是一致的,因此也是必須的。

教會要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公共性所作的準備

楊鳳崗教授指出,教會首先要做神學方面的准備,思想教會與社會的關系,開始做神學思考。以前的中國特殊環境下,很多信徒沒有自覺思考神學方面的問題,而是繼承了虔敬派思想、明確的聖俗二分觀念,認為教會內才是神聖的,一切精力都放在教會,社會世俗的一切都不用管。但隨著基督徒人數的增加,社會對基督徒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就不能再忽略應有的社會責任。需要在神學上有所擴展,可以吸收西方神學,以及香港、台灣等華人地區比較成熟的神學思想。

其次,還需從神學擴展到其他領域,如基督徒如何做教育。現在中國教育體制也出現問題需要革新,如果是基督徒來做的話,如何用基督教思想來更新教育而又服務於包括眾多其他信仰的人們?所以,不僅是神學,而且包括教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基督徒都要有所思考,提出有建設意義的觀點來。

這就是指基督教對社會的貢獻,不僅只是奉獻金錢而已,更重要的是奉獻基督徒的智慧和才能以及社會管理的經驗。一個社會不可缺少基層的決策機制,而教會作為社會最基層的群體,如果能多思考如何讓社會受益,這對國家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他認為,雖然現在中國基督教的大環境不是特別理想,但相信公共性的發展趨勢是避免不了的,因為歷史發展讓我們看到,基督教肯定會給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帶來影響和改變,例如羅馬、韓國等。

他說:「現在必須要有前瞻性眼光的教會領袖站出來,開始從各方面思考基督教公共性的問題,不能等到有了更大空間發揮的時候才考慮,那時候就措手不及了。」

談到面對基督徒公共性的的趨勢建言政府需要作的準備,楊教授建言,目前影響基督教發揮公共性的因素包括「宗教政策」和「宗教觀念」,而現在的宗教政策落後於時代這是人所共知的。

他認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人們的宗教觀念,中國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對於宗教的認識相當落後,很遺憾的是,文革前後政策造成的影響,使人們缺少宗教的基本知識和缺乏宗教自由的基本常識。

所以,楊教授認為政府部門要改變對宗教的觀念,跟上時代的發展,這樣才能正確發揮基督教的公共性,真正造福社會。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