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中年化會變得怎樣﹖梁家麟院長剖析促轉化

2017 十月 11日, 星期三 5:08

華人教會中年化。(圖:efcga)
華人教會中年化。(圖:efcga)

香港教會有老年化危機? 不,她只是邁向「中年化」。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在學院會訊中發文,反思教會中年化帶來的種種現象。

第一個現象是「肥胖現象」,財政上香港教會普遍的經濟實力有大幅提升,與弟兄姊妹的財富增加、樂於奉獻有關。而中年人大多抱持成熟穩重的理財原則,强調「應用則用」,集中投注在自己生存和後代成功兩方面,形成教會傾向保守的財務政策。

他剖析,現時教會首選以大額支出購置物業,其次是同工薪津。至於新事工開拓資源投放則相對少。他表明中年人將大額放在土地和物業上,認為既長遠亦划算,成為華人教會的普遍情況。

第二個傾向就是在行動中趨向保守,減少冒險,降低風險。雖然他們在社會權力和經濟能力比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強,但思想主調都期望控制、卻比年輕人更懼怕生活「失控」,造成他們著重利益和機會,而非用新機遇來開拓新市場。

故此中年化的教會在屬靈傳統和事工模式上都盡量鞏固傳統,避免創新,寧可選擇優化和延展舊有模式。這種保守心態源於領導同工的恐懼,為局限自己應對的環境,來縮窄使命實踐的範圍。

Like Us on Facebook

他指出在中年化教會,青少年的事工都以培育信徒子女為最高目標,外展事工寥寥可數。家長信徒看似在剝奪青少年事工的宣教性,皆因是懼怕失控。

第三個現象是深化要求。中年人傾向將社交能量放於某對象,追求深度關係,减少擴闊生活圈子,因此中年化教會的外展和開拓動機不強。牧者和信徒最喜歡談的是深化牧養,牽涉神學思考、信仰反省,以及繁重的屬靈操練。

他提到教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資源用於信徒上,餘下的則供偶遇的外來者自由取食。基於大使命的限定,沒人敢反對傳福音和宣教,但實踐上佈道事工變得有限,例如每年只辦兩三個福音主日作為「點綴」。他提醒教會不應專注牧養欄內的99隻羊,卻以或以最低資源處理外頭流落的一隻。

面對中年化教會的種種現象,梁院長提醒教會作出思考和調整。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