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美學生增 董家驊促教會棄因循尋牧養契機

2018 一月 12日, 星期五 2:26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圖:網絡圖片)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圖:網絡圖片)

北美中國留學生近年不斷增加,據「敞開的門」(Open Door)統計,2016年以學生簽證留學在美國的中國學生近33萬,本科生人數已超越研究生人數。對於如何牧養這批「移動的中國留學生」﹖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師董家驊在《台灣神學刊論》發文。

面對人數不斷增長的中國留學生,近年有愈來愈多的華人教會和華人福音機構投身這事工中。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今日的中國留學生與過去的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他指出,美國華人教會對初到北美的華人,一直以來提供三個主要功能:第一,教會群體提供他們一個歸屬的地方。第二,為他們建立新身份的認同。第三,教會領袖的關心和引導,填補移民初到美國的失落感。

中國留學生的成長塑造未來

要理解當代的中國留學生,就需要瞭解他們的過去,追溯中國當代社會如何塑造他們父母輩及教養的方式。

 文化大革命:董家驊引用美國政治家季辛吉對文化大革命 (1966-1976)的評論:「它改變了原本強調尊師重道的中國文明:學生起來反抗老師,孩子起來反抗父母。」而今天中國留學生的父母,大多在文革中度過他們的童年。文革所灌輸的意識形態教導他們,年輕人是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不需要父母親的引導。

Like Us on Facebook

所以,面對自己的孩子,許多人心中可能仍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教育和引導孩子,因此採取較為放任的管教方式。今天的中國留學生在缺乏長輩的引導下,同儕和社交媒體對他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力日增。

經濟改革:鄧小平的指導下,啟動了改革開放的政策,追求經濟成長成為了人們新的意識形態和生活目標。當今中國留學生的父母輩普遍對孩子採取較寬鬆的教養方式,習慣以經濟上的支持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和關愛,而忽略花時間陪伴孩子。

一胎化生育政策:中國自1979年開始實行一胎化生育政策,今日的中國留學生是獨生子女有三個特徵:渴望親密和歸屬、既獨立又依附、和背負著高度的期待與壓力。這三個特徵也反映在今天的中國留學生身上。他們有高度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但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卻又高度依賴他人的幫助。他們又要承擔著家人的高度期待,承受著不能失敗的壓力。

了解中國留學生心態 新視野尋找牧養契機

董家驊稱,中國留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受到過去中國社會重大事件的塑造,同時也在面對搬到美國後的調適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

據「敞開的門」統計,中國留學生已經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族群。文中引用陸尊恩傳道在使者培訓事工部發表的《認識85/90後:分析新一代留學生特質的六個維度》,細分中國學生選擇出國留學的八種原因,其中四種都和父母親的期待相關。

然而在一個由美國中國留學生自己拍攝的紀錄片《Us》中,當被問及為何出國留學時,受訪的學生一面倒地談到這是自己的選擇。故此,對中國留學生來說,他們一方面背負著父母的期待而選擇出國留學,另一方面卻真誠地認為出國留學是出於自己的意願。

董家驊同時指出,留學生來到美國後,馬上要面對的就是適應問題。在二十世紀中葉,研究移民如何適應新環境的美國學者,大多以「同化理論」為主。由於新移民本身的母國文化妨礙了他們去學習和適應這主流文化,同化成了必然的過程。新移民逐漸放棄自己母國的文化,開始接受主流文化,最終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但一九七零年代的民權運動,卻出現「大熔爐理論」,新移民不再被視為被同化者,而是主動地參與在新居地的社會中。透過與本地人的交流,在雙方既有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文化。

總結而言,今天在美的中國留學生視美國雖為讀書或工作的地方,而不是為最終的落腳處。故此,董家驊稱北美華人教會牧養這批「移動的中國留學生」時,應放下固囿的框框,用不同的眼光認識他們,同時審視自己的信仰實踐時,將會發現上帝給予我們在今天留學生當中傳福音和牧養的契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