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書業的未來 梁永泰預視社會劇變創造契機

2021 十二月 9日, 星期四 17:04

梁永泰認為,捕捉時勢提供閱讀的重量,就能啟發人們新視野。 (圖: pexels)
梁永泰認為,捕捉時勢提供閱讀的重量,就能啟發人們新視野。 (圖: pexels)

科技一日千里,早於21世紀初出版已被喻為夕陽行業,恩光書院院長梁永泰在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出版趨勢座談會,分析數碼時代出版範式轉移:限量出產與輕量化等,並預視未來出版的路向。

數碼時代:出版範式轉移

梁永泰分享閱讀及參與出版的個人經歷,自言小時候受《教會在急劇轉變中的社會》(文藝出版社)一書影響,驚覺教會不單傳福音,還可在全球各地爭取公義,令他大開眼界; 其後他跟蔡元雲、蘇恩佩創辦《突破雜誌》特色在於九成以上對象非信徒及青年;他亦受電影《教父》影響及後赴海外攻讀電影及傳播學。

時至今日科技轉變,出版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趨向數碼化,當中具有三種特點 : 1. 限量出產付費閱讀,出版呈現彈性;2. 讀者兼作者,亞馬遜(amazon)請人寫書介,作者亦是讀者;3. 輕量化,作者在社交平台發布作品,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而形式影響內容。

Like Us on Facebook

他引用史丹福大學一項研究,將所有媒體放在三項目作比較:仿真(simulation)、互動(interactivity)、內容(content),發現遊戲仿真程度最高,同時具互動作用,人類歷史很少有這類媒介;書籍卻著重內容互動性不高,但每一種媒體各有長處,新媒體出現不代表要消滅舊媒體,各自扮演不同角色。

在數碼化時代電影有美學的思維,亦影響書籍內容的結構 ,其一:故事可以從不同人物的角度出現不同的結局,影響出書也有不同的故事結局;其二:故事非線性進行,穿梭於現實與虛擬世界,開放性故事結構。

未來出版:引導年青人思考文化 捕捉社會轉變

對於實體書以往用捆綁銷售形式促銷,但技術書籍如百科全書因有YouTube和Google強大的引擎搜尋優勢,該類實體書相對難出售,因此書籍需要有流傳及經常重看的價值才能生存。實體書宜有重份量,能幫助讀者閱讀時代,例如中港台的神學作品具有社會處境化。

此外,基督徒需要有知識分子,信念代表一個人,他舉出龍應台代表一種文化,以她的名字建立基金會代表某種意義。

作為青年工作者,梁永泰關注香港青年的出路,社會提出年青人可進入前海、大灣區發展,這是從經濟角度出發,文化思考則不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年青人思考怎樣承傳。

梁永泰預視未來出版的路向,每當社會急劇轉變如全球化、中國面向世界,社會趨向多元合一、新冠疫苗改變人活動等,出版便出現契機,「只要捕捉到時勢,提供閱讀的重量,就能夠啟發人們新的視野,書籍是濃縮版的世界。」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1月28日於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辦「出版趨勢座談會」,邀請李家駒博士、關俊棠神父、梁永泰院長分享信息。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