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統計」分享會 六項建議:醫社合作增過渡房屋

2021 十二月 15日, 星期三 11:29

香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增加18.2% 。(圖:pexels)
香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增加18.2% 。(圖:pexels)

中大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與六機構10月進行「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發現疫情下無家者增加兩成;該機構近日舉行網上研討會提出6項建議,如增加住屋供應、外展服務;黃洪博士指,關懷露宿者先建立關係,然後重整他們生命,這才有轉變。

「2021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結果分享會」於12月1日在線舉行,講者為黃洪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紹銘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社會工作]),當中提出6項建議:1. 關注無家者健康;2. 提供多元化無家者緊急住宿服務;3. 增加資助宿位及過渡性房屋;4. 增加住屋供應;5. 增加露宿者外展服務;6. 制定友善無家者政策。

Like Us on Facebook

關注無家者健康

調查報告指出,無家者健康情況,近四成(39%)為長期病患者、兩成半(25.4%)過去六個月曾服用精神藥物。露宿街頭的無家者來自不同背景,有精神健康問題、受毒品影響、失業、與家人發生衝突等。

有精神問題的露宿者出院之後繼續露宿,如何融入社區?黃洪表示最好有醫社合作的個案主任跟進。醫社合作隊伍安排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以外展形式服務無家者的精神健康需要,由於一般無家者求診動機通常較低,輪候公營醫療時間長,減低求助意欲,可以在地區的康健中心跟進他們的需要。

提供多元化無家者緊急住宿服務

疫情期間服務機構獲得社會團體及人士捐贈,例如賓館住宿費用提供給無家者,但並非長遠可靠的住宿方案。黃洪指,疫情過後他們沒有得到支持,加上失業再次露宿,露宿者分散地點,有些入醫院、藥房逗留,所以趁疫情緩和當局需及早打算。

增加資助宿位及過渡性房屋

由於政府限制露宿者資助宿位一般得半年時間,私人市場租金長期高企,無家者沒有穩定收入支付租金,建議政府延長無家者住宿期兩年,為無家者提供過渡性房屋。

增加住屋供應

加快配屋時間,增加過渡性社會房屋供應包括改建工廈、合適空置單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公屋數量。黃洪提出,例如在九龍城將學校改成可住的地方,或將空置設施提供給露宿者。

增加露宿者外展服務

政府給予資源分配自由度,讓資助單位可按需要運用該筆資金提供住宿者需要,建議政府在無家者集中的地區設立康樂活動中心,給予他們社交網絡,也讓機構能夠經常接觸到他們,並且提供技能訓練,例如邀請露宿者入社區做小維修,在小食店幫手。

制定友善無家者政策

現時政府用圍封手段,封橋底、球場、看台、公園,甚至清場丟掉無家者個人物品,政府積極驅趕無家者,但據統計無家者數字在過去數年反而上升,而且令他們退縮,服務機構更難發現和接觸他們,因此制定無家者友善政策,取消現時驅趕的做法,正視住屋、精神、健康、福利等基本問題。

據黃洪的觀察,露宿者不會主動尋求協助,來的都是為了生活基本需要食物,他們寧願留在街上多於上樓,上樓沒有人關心,在街上至少有人探可以傾計,所以一對一關心很重要,重整生露宿者生命。

然而,先要跟他們建立到關係,精神病患者便願意食藥、家人接納與重聚就有動力戒賭,這才有轉變。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由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聖雅各福群會、救世軍、同路舍、Mercy HK進行,並於10月發佈結果:

本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增加18.2%、露宿者佔64.2%;無家者63%,集中在深水埗與油尖旺區的公園、球場、停車場露宿街頭,1成半則暫住在賓館或非政府機構宿舍。

無家者男性佔8成多、女性佔1成半,年齡介乎51至70歲佔6成多,小學程度以下或初中約佔6成, 大部分人未婚、分居或離婚,華裔佔9成、非華裔不夠1成。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