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遙距技術」對神學教育普及、影響之展望

華福會神學教育工作坊講員,「紐神」總監丘放河牧師專訪
2006 七月 13日, 星期四 13:02

五年一度全球華人教會矚目的世界華福大會,第七届會議歷經三年多的籌備即將於下週一(7月17日)在澳門拉開帷幕。為期五天的大會,除大會主題訊息,還設有敬拜查經、專題、工作坊及事工協調研討會。紐約神學教育中心(簡稱「紐神」)總監丘放河牧師,將在華福大會的最後一天的神學教育工作坊主講「認識最新穎實用的電子遙距神學課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神學教育同工分享及探討電子遙距技術對神學教育普及、發展的深遠影響。

長期致力以先進的資訊科技推動神學教育的「紐神」,藉資訊科技超越政治、社會、經濟及空間等因素的限制,讓世界各地華人信徒能够接受信仰純正的神學,培養教會及事工發展所需的大量人才。目前為止就讀「紐神」的遙距神學教育課程的學員已超過500多人。本報記者日前特採訪了丘放河牧師,預先了解他將在工作坊講授的精彩內容。

記:記者

丘:丘放河牧師

記:您將在華福大會中的神學教育工作坊主講「認識最新穎實用的電子遙距神學課程」,能否與大家介紹一下其主要內容?

丘:工作坊內容分爲四個部分,包括「電子遙距神學課程的定義與類別」、「電子遙距神學課程在全球神學院校的普及狀况」、「介紹紐約神學教育中心獨創的『網上真人教室』及其能演示」、「電子遙距神學課程的遠景」。

Like Us on Facebook

記:請您簡單分享一下,電子遠距離神學課程的美好前景及挑戰。

丘:面對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電子遠距離神學課程是一種極佳的配套,其前景也是非常美好的。因為,它是與時俱進的動態學習方式。一般學習的途徑簡分為兩種,一是從書本上學習到,另一是由實踐中領悟;而電子遠距離的學習方式,通常學習者都是在另花時間去學習,因此學員所處身的環境是在一個「實戰」的場地,透過衛星、互聯網或光碟等媒體所領受到的知識是即時可應用於生活中,而非閉門造車的上山練武式的學習。

爲要推廣這種學習模式,其挑戰不在資訊科技的硬體上,也不是被教導的學生方面,而是在神學院的領導層及講師們的視野觀念上。換言之,往往要這個群體改變其過往所慣用的教學模式轉到新的教學模式,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膽量和更新的心靈方能達至。

記:「網上真人教室」是「紐神」的獨創,也是「紐神」事工的核心,那麽你們是如何想出「網上真人教室」這一美好的構想?

丘:「紐神」開創之初,便銳意要以非傳統的方式來傳遞神學教育,所以當推出了「函授課程」後,在課程整體的內容、設計和編排方面,都不斷的更新。然而,「紐神」經過頭四年的時間不斷的揣摩後,發覺要面對這個不斷變動中的世界和將來發展的需要,單單使用「函授課程」已經不足以應付前面的挑戰了。為此,於1996年8月開始,將原先的「聖道函授課程」改名為「聖道遙距課程」。正如聖經的人物一樣,當他們得了一個新的名字之後,就被賦與一種新的意義一般,「聖道函授課程」易名爲「聖道遙距課程」,也有其特別的意義。

何謂「聖道遙距課程」呢?簡言之,就是以「遙距」的教學方式來傳遞神學知識。 既然「紐神」在創辦之初已經知道日後學員的「課堂」不會單單在學院的建築物內,而是透過文字、電腦、傳真和網路等工具搬到我們的家中和辦公室內的話,如果還一直單單用「函授」作爲教學模式,就只會局限了整體的發展,因此必須要朝著更廣寬的路去走,故改名爲「遙距課程」。

「紐神」的「遙距課程」並未採取純分隔式教學的方式進行,她乃是融合了華人教育所强調的「面授」教學方式,而添加了更寬闊的層面,讓華人信徒可以在漸次的適應中,逐漸進到那種純分隔式的「遙距教學」中。因此,「紐神」的「遙距課程」以五種不同的學習形式組成,有「函授課程」、「密集課程」、「延伸課程」、「多媒體課程」及「網上課程」。

正如微軟總裁趙鬙生所言,今日因爲國際網路已經改變了學習的型態,我們不能還站在岔路上問:何去何從?信徒應趕在別人的前面,使用這些工具來發展佈道事工及推行神學教育,讓人有機會藉不同的管道得聞福音,信徒能够藉此獲得更多造就的機會。為此,「紐神」便由1998年組成電腦小組後,一直銳意要使用互聯網架建出「網上真人教室」來從事神學教育。

記:「網上真人教室」自建立以來都取得哪些重大發展?

丘:自從2001年4月「網上真人教室」被架建正式推出後,其發展是突飛猛進的,且接觸的層面及協助教會建立培訓的管道也增寬了。其重大的發展包括:「網上真人主日學」、「網上真人培訓」、「中國心事奉」、「教會集體報讀神學計畫」、「網上培靈奮興會」、在臺灣為其他院校架建「網室」等。

記:最後,您對此次華福大會有什麽盼望和期待?

丘:能夠被邀成為華福的工作坊講員,我感到很開心,主要原因是大會所要求我講的內容,就是本人覺得華人神學教育界必須突破的地方。我盼望經過幾位講者在這議題上抒發其意見後,能引起更多神學教育工作者對使用這項工具的興趣,從而更佳地去推動普及神學教育,叫更多有心志的信徒被裝備起來。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