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德修牧師
對社會發展史稍有研究的人,都會發現古代大多數社群,往往根據人的身份和職業來分別其社會地位高低。例如在很多原始部落中,地位的次序一般是酋長(或是族長、村長等)、巫師、戰士和普通村民;在較複雜的社群中,次序可能變成國王、貴族、僧侶、武士、文人和操工商百業的國民。貴族高高在上、是由於封建或世襲的身份;僧侶高高在上,則是由於他們的職業。
說得精確一點,不是所有僧侶都自動獲得社會地位,唯有當權者所欽定或認可宗教的僧侶才有優惠,但這種優惠,隱藏危機,使僧侶成為既得利益者,也成為支持當權者的工具。這個陷阱,連教會也不能免疫;中古時代的教宗,權可敵國,其下的主教、大主教,也儼如地方首長,教士則位同地方官吏。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除推翻靠德(包括當時風行的贖罪劵)得救的信仰外,也推翻了教士高人一等的觀念。路德提出,所有正當職業(occupation)都是平等的,而且都含有上帝的呼召;因此牧師被上帝呼召牧養教會,教師則被上帝呼召教導學生,兩種呼召同樣尊貴,無分高低。這個道理,不是要貶低傳道人的呼召,而是要提高擔任其他職業者的呼召感,從而激勵人在其崗位上生發使命感,更投入做好自己的工作。
Like Us on Facebook
一個信徒的職業,必須帶有天國觀念,以先求神的國和義的心志去衡量關乎職業的決定。舉例來說,一個姊妹在面對幾份自己都有興趣、而且都有能力做的不同職業,要作出選擇時,可以發出一個問題:「哪一份工作,能夠幫助我對神的國度更有貢獻呢?」同樣道理,當一個弟兄在考慮另外一間公司或另外一個城市的工作崗位時,也不應純粹以薪金或晉升機會來決定,而是衡量那一個行動對神的國度更有益處。
說到這裏,我們便進入了路德的職份(vocation)觀。原來職業只是基督徒職份中的一種;信徒的職份,還包括了很多崗位和角色(station/office),例如作丈夫和父親,就是個重要的職份;當路德仍是個守獨身的天主教修士時,他已經常常強調信徒在婚姻職份上的重要,其崗位甚至可用「神聖的」來形容;當我們以神聖的角度來看每天的職份時,便能忠心持守,而不會覺得目前的工作或崗位屬於世俗,或者是份苦差。
不過話又得說回來,雖然人生的閒雜事務,只要以天國的觀念和本著事奉神的態度去做,亦屬神聖,但這不代表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永恆價值;事實上,約翰壹書2:17告訴我們,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因此人生吃甚麼、穿甚麼、住的房子有多大、開的汽車是甚麼牌子,都沒有永恆的重要性;有永恆價值的事,在聖經裏可以看到的,我認為有四樣:
1. 一個人從走向滅亡的道路轉回,踏上得救的道路,這事有絕對的永恆價值。我相信這就是聖經說,地上若有一個人悔改,天上的天使也要歡喜快樂的意思。所以我們用在傳福音、救靈魂上的努力,是十分值得的。
2. 我們的性格改變、更像基督,這有永恆的價值。保羅在加拉太書4:19說,他願意為加拉太人再受生產之苦,目的是叫基督成形在他們心裏。我們當然永遠達不到基督的完美,但那怕只是一點一滴的累積和改進,也是叫天父喜悅、撒但閉口的事;基督既有無限的完美,我們便需要有永恆的時間來學像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付出精力改變自己,或者幫助別人改變(例如做團契導師、門訓組長等)得更像耶穌,都有永恆的重要性。
3. 對神的認識,有永恆價值。有時我們生活忙亂,老友也不能撥時間相見,只能遙望將來回到天家,在永恆中拿出記事簿,相約劃出一百年,談個通快。其實我們在永恆中,不單與人交通,更是不斷的認識我們的神,所以在今世生命中花時間去認識神,是有永恆性的。我們當然可以透過人生經歷去認識神,但更基本和安全的方法,是透過嬝疙t經去認識祂。
4. 遵守神的誡命、完成神的旨意,有永恆價值。剛才所述約壹2:17的下半部說:「唯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長存。」所以我們為了忠於神的吩咐而付上代價,雖然有人或者認為是「浪費」資源,但在永恆中卻是有價值的。
現在讓我們談談基督徒在職場上的行事為人。職場(Market place)泛指我們每天上班的環境。隨著社會世俗化,職場中的辦事原則與信仰及傳統價值觀念,漸漸變得格格不入;面對這樣情況,一般信徒的處理方法是把信仰和職場分家,將信仰私人化:星期六及星期日到教會做屬靈人,星期一至星期五則在職場做世俗人。
有見及此,哈佛大學教授(後來轉到波士頓大學商學院任教)Laura Nash做了一個研究,走訪85位中、大型企業的基督徒主管,詢問他們在職場的經驗,將結果寫成一本名為Believers in Business的書。Nash教授發現,基督徒在職場中普遍面對七種張力:
1. 注重神抑或注重利潤的張力
2. 愛人和要與人競爭間的張力
3. 關心員工與關心效率的張力
4. 謙虛與推銷自己/追求成左滷i力
5. 家庭與工作責任間的張力
6. 捐錢與積財間的張力
7. 天國理想與世俗生活/現實因素的張力÷
Nash將基督徒對以上七種張力的反應歸納為三類:第一類看不到二者的衝突,若無其事的工作;第二類看到張力,但覺得信仰原則在職場難以實行,於是在工作上少談信仰,只用一般道德標準作為工作指引;第三類將信仰應用在職場上,要在二者中間找平衡點,這些人多屬福音派信徒。
三年多前,一個由基督徒組成的「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進行了一項調查,問卷長達14頁,為要找出信徒在職場上壓力的來源、他們應付的方法和行動的原則。結果發現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覺得工作相當緊張,九成以上需要超時工作,更令人驚奇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有超過九成的信徒表示不會向上司、下屬或客戶分享福音。
在價值觀方面,大部份(八成以上)的受訪者認同要在工作上見證信仰、盡上責任、不應欺騙和不應在道德上妥協;但在回應問卷內三個個案研究的問題時,他們大多數表示雖然在選擇行動時在原則上有所掙扎,但最後會依照上司的吩咐做事,顯出個人信念往往要屈服於上司的命令。除此以外,大部份的受訪者認為事業發展的首要條件是人際關係、工作成的指標是有好名聲、選擇工作的首要因素是薪酬待遇、職業的價值主要是維持生計;在這幾項中,信仰因素都落在次要地位。
雖然這項地區性調查,未必反映其他地方華人信徒的職場觀念,但香港社會的特色如大都會、商業化、利潤掛帥、信徒人口比例不算高等,與中國國內很多大城市和正在急速發展的區域相似,所以我相信很能代表華人聚居的城市情況。正如上述調查顯示,基督徒在這等情況中,面對著龐大的職場壓力,往往感到無法力挽狂瀾,於是便採取聖俗二分的立場,以職場為世俗範圍,對其中的醜陋見怪不怪,也不覺得可以有甚麼重大改善。
聖俗二分法,確是信徒面對社會或文化巨大壓力時最方便和快捷的回應,一切矛盾均可用「世俗就是如此」的立場來化解,為信徒畫出一個縮小了但卻頗安全的屬靈空間;然而它不足的地方,是放棄陣地,使天國影響世界的範圍日益萎縮。舉例來說,幾十年前當大眾傳媒(包括電影、電視、報章、書刊)走向聲色道路時,保守信徒的回應是覺得俗不可當,於是不看、不買、不參與,以致幾乎沒有基督徒投身傳媒事業,作鹽作光,結果惡性循環,媒體越形自由、腐化,讓這影響人心的有力工具,完全落入「世俗」之手,連宗教的「安全」空間也受威脅,日後要花十倍精力,才能把情況稍為挽回過來。
幸好這個情況現時似乎有點改善,Nash教授發覺信徒與教牧均開始意識到職場見証的重要,所以正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發展職場神學和職場牧養工作;幾年前《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報導,美國很多大機構的主管已經不再收藏他們的信仰,甚至經常登台演講,述說信仰原則如何幫助他們建立成
的事業和管理龐大的組織;另一方面,中、下級的職員也較積極表達他們信徒的身份,甚至在公司內組成查經團契,彼此支持,一些支援職場見證的網站(如 ivmdl.org 及 scruples.net)亦開始成立。當然,美國信徒比例較高,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似乎不足為奇;但香港的信徒近年在職場見證上也有進展,我的老友袁海星博士年前從政府首長級職位提早退休,專心寫作和培訓職場屬靈人,完成的書包括《職場減壓站》、《職場新丁自強32招》和三本《價值為本》的基督徒職業操守叢書。但願這個趨勢繼續下去,幫助更多人勇於在職場上活出信仰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