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訓練及培訓近年來受到華人教會更多關注。有牧者表示,比領袖培訓更為重要的是幫助跟從者建立健康的教會領袖觀。
在最新一期的《展望中華》中,作者呂慶雄以題《領袖培育始於跟隨者的期望》撰文,特別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領袖應當像聖人」的想法容易造成教會中出現「偶像」、「以領袖為中心」等不良風氣,而且東方文化中還有「給人留面子」來維繫彼此關係的陋習,因此在建立教會領袖之同時必須塑造跟從者的正確領袖觀。
他分析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對今日的信徒仍舊有顯著的影響。比如一些人認為愛和尊重是有等級之分的:輩份越高的人,越應受到尊重。
「跟從者對教會領袖的尊重,更是到了視他們為神聖的代表人物的程度,有時教會領袖甚至被視為『超級屬靈人』。雖然,今天沒有人會認為領袖就是『天子』,但跟隨者心中仍對領袖有隱含的期望,認為領袖應像『聖人』一般。」
中國文化中視領袖為「天」的代言人,往往使跟從者不知不覺地對領袖產生過大的期望,甚至製造出教會的「偶像」,他們願意為領袖付出所有、全心全力支持領袖的每一個決定。這種情況在農村教會並不罕見,而且不少異端和極端教派很多時候都有著「以領袖為中心」的特點,領袖就是他們的「偶像」。
Like Us on Facebook
另一方面,這種想法也令牧者無法向信徒自然地表現出個人生命中的軟弱,最後跟從者的期望反而讓領袖身心靈耗盡。可以說,這些期望往往成為建立健康領袖觀的障礙。
作者還指出,「東方文化是重視群體的文化。通過給人留面子來維繫彼此關係的現象非常普遍。」因為公然拒絕會破壞雙方關係,所以領袖們就得被迫迎合別人的期望。
作者呼籲,培育領袖的工作必須考慮到協助或教導領袖「調整」跟從者期望的問題,這樣可以避免教會中出現無可挽回的尷尬局面。
針對如何調整跟從者的期望,呂慶雄建議,首先應使領袖充分認識跟從者的期望所產生的影響,這是為調整他們的期望所邁出的第一步;其次,尋找跟從者與領袖的共同期望;最後,則要以團隊方式建立領袖,教會不能把所有期望放在唯一的領袖身上,期望領袖是「完美典範」,「這種想法實在很危險」。
他提醒說,在培訓領袖時也要注意團隊訓練,「新一代的教會領袖不再是孤身一人接受訓練,然後又孤身一人回到教會打拼。如果在訓練領袖的模式上有所更新,強調領袖的培育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鼓勵跟從者與領袖一同成長,對教會的發展肯定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