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新一代離教 責任在誰見解不一

2015 二月 24日, 星期二 3:38

青年人流失是教會面臨最嚴峻的挑戰,不管教會領袖如何大聲疾呼都難挽頹勢。擁有1570萬會友美南浸信會一項特別報告顯示,該宗派4.6萬家教會中,6成教會在2012年沒有12至17歲青少年受浸,8成教會亦只有0-1位18至29歲年齡人士受浸,情況顯然已險峻非常。

該報告要求教會的領袖和牧者悔改,因他們雖然為青年少提供了聚會,卻沒能栽培他們的靈命。這些年青人不再參加教會的理由是對教會失去了興趣,不再感到教會是生活中重要的部份。

許道宏:教牧及家長有責

有豐富牧養經歷的北美華人牧者許道宏將第二代信徒流失歸因於教會牧者與家長。他認為傳統華人移民教會教導上過份注重《聖經》的知識,但缺乏對真理的應用及個人化教導。他亦認為教會不重視青少年事工,以致未能幫助青年信徒抵抗大學和社會中反基督教的大環境。

此外他認為華人家長多數只著重養出「乖孩子」而不是「敬虔的孩子」,只依賴教會的教導,忽略親身裝備孩子對抗反基督教的「大洪流」。

許道宏牧師炮轟牧者和家長未能提供符合青年少年齡且具挑戰的教導與議題,以激發這些正充滿好奇、想要探索這個世界的年輕人對真理的熱誠、對神的信服,亦未為他們提供思考的方向與指引。此外作長輩的亦未能對青年人說明後現代主義中隱藏的危機、似是而非的言論等。

Like Us on Facebook

問題出於離教者自己、抑或是教會本身﹖

香港華人信念發展研究一項「信徒靈性發展研究」亦發現全時間的大學生離開教會的比例顯著,對真理認識未深的年輕信徒容易受到思想的衝擊而離開信仰。研究員總結,大學生活對信仰並不「友善」,年青信徒會接觸到不少與信仰觝觸的說法並對宗教懷異意的新無神論教員。該調查亦發現世務纏身、不重傳統價值和缺乏教會生活亦是信徒流失的數大先兆。

不過,研究員分析了56位離教者的特徵,認為他們離教的前因有幾個,包括個人價值上對「權力」的追求較高,有駕馭他人、擁有名利、領導團隊、下達命令,和保存形象等價值觀。

此外性格上,他們有自律性低、開放性高和內向性高的特徵。自律性低令他們難於融入教會生活,開放性高的人挑戰權威,又期望教會能緊貼時代並且提供適切的回應,並容易出走吸納新看法。內向性高的人容易被遺忘,朋友也少,因而容易流失。

研究員又指出,一年內出席過差傳有關活動、一個月內出席教會團契活動,和在教會中有事奉崗位的人,離開教會的比率遠低於較少投身教會的人。因此宗教行為亦決定了信徒是否容易出走。

但有人對研究的結論作出反駁,指離教者「追求權力」或反映信徒不能信任教會權力,認為教會言行不再值得跟隨,並非貪愛權力,而是對教會失望。此外他們認為教會應能容納各樣性格的信徒,若容不下則或意味教會文化缺乏開放性,不能接受批評、意見或改變,又或者教會失去靜思默想的內涵,因而無法容下內向性的信徒。

而對於沒有事奉崗位者難於融入教會,以致容易流失,反駁者指出不少人因事奉太多而迷失信仰,或不少崗位不能實踐信仰,以致抽身而出,到教會外努力追求信仰。批評者認為「將離教問題歸咎於信徒不夠事奉,是看不清現實的真相」。

反駁者表示離教者的故事並非單單難以融入教會或被世俗吸引,認為教會有必要了解他們的真正想法,指不少人離開教會正因為曾對教會抱有期望而最終失望,或追求真理卻發現教會沒有真理,熱心教會卻目睹太多黑暗面,曾熱衷事奉卻難以支撐,因此不能歸因他們失落或軟弱,促教會改變「上而下」的思維,認真聆聽這一代的聲音,作出改變甚至改革,才能重新吸引青年一代回歸教會。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