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福音派真的「反科學」嗎 ——可以拋開成見嗎﹖

2015 四月 8日, 星期三 2:51

 

美國前總統布殊因基督信徒在任期間被抨擊為反科學。
美國前總統布殊因基督信徒在任期間被抨擊為反科學。

作者:余創豪

 

筆者的本科專業是大眾傳播,在研究院我轉移到研究方法,在這兩類培訓中我都學習到採訪者應盡量避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什麼是引導性的問題呢?這就是充滿了價值判斷的問題。例如,當我們問一個人他如何與自己的上司相處,我應該以中立的語調發問:「你能否告訴我你和老闆的關係怎樣?」一條引導性的問題會是:「你跟那令人討厭的老闆出了什麼問題?你的老闆是耶穌的敵人-- 撒都該(殺都該)。」

最近,美國新聞媒體《Daily Beast》採訪了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奈爾‧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就「有没有神」的問題而言,泰森博士是一個不可知論者。在小布殊主政期間,他接受總統任命進入了兩個關於航空和探索太空的委員會。這次採訪涉及很多話題,其中一條記者提出的問題是:「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任命名你參與兩個航天委員會,但你覺得布殊與科學的關係怎麼樣?他相信智能設計(intelligent design),在他執政期間,他壓制全球變暖的科學討論,這是廣為人知的。」

Like Us on Facebook

當我讀到這裡時,我不禁搖頭嘆息,這就像問一個學生:「你怎麼看你的教授?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免費日本貨』 -- 無料,而且他十分固執和相信很多謬論。」泰森博士回答:「我不記得(布殊訂下)任何法律去限制科學。事實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上升了......太空總署的預算也上升了三個百分點。在克林頓總統主政的八年底下,科研經費實際上下降了25%,……此外,他任命我(參加兩個科學委員會)!也許有一些科學知識他還沒有學到,或者還未完全明白,但他沒有基於自己的無知去立法。」

之後記者與泰森博士爭論說:「無論如何,布殊政府有系統地抑制和竄改科學界對全球變暖的報告,我認為這已經被證實,而且這已經被證明了多次。」我明白為什麼他這樣說,2005年,克里斯‧穆尼(Chris Mooney)出版了一本題目為《共和黨向科學宣戰》的書,在該書中穆尼認為布殊政府經常扭曲和壓抑科研,從而促進其自身的政治目的。前國家外科總醫師理查德‧卡莫納(Richard Carmona)也指責布殊政府在胚胎幹細胞、全球氣候變暖、環境中的汞含量等問題上把宗教和政治理念置於科學之上。

由於共和黨與基督教福音派的關係密切,再加上布殊不時提及自己的信仰,「基督教反科學」幾乎是牢不可破的觀念。然而,一個負責任的記者應該這樣去提出問題:「穆尼和卡莫納……等人批評布殊總統反科學,你對此有何評論呢?」

泰森博士這樣去反駁那記者:「人們都說『共和黨向科學宣戰』,我說:『你說的戰爭是什麼一回事?』他們說:『嗯!抑制幹細胞研究;哦!還有環境問題;共和黨和油公司有共同利益。』我檢查這些項目,並反問:『還有什麼?』這不是真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上升了,太空總署的預算也上升了,國家健康學院資助健康研究的經費亦增加了,因此沒有所謂『向科學發動戰爭』這回事。」

不過,泰森博士也有自己的問題,正如前面提到的,泰森博士是一個不可知論者,在許多場合他都批評宗教,或者嘲笑布殊總統無知。在2008年的一次演講中,他舉了一段他以為是引自布殊的說話,從而譏諷布殊缺乏科普知識。他說,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一個星期內,布殊在一次演講中試圖區別開美國和穆斯林原教旨主義。據泰森所說,布殊引用了《聖經‧創世紀》說:「我們的上帝是為星辰命名的神。」但泰森作出更正:事實上2/3的星星都是由阿拉伯人命名的。在2014年經過詳細調查之後,在線新聞網《聯邦黨人》發現布殊根本從來沒有說過那些話!在2003年發生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之後,布殊發表過一段類似的言論,但他所引述的是《以賽亞書》,而不是《創世紀》。布殊真正所說的是:「為星星命名的造物主也知道我們今天緬懷那七人的名字。」後來泰森博士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

為什麼泰森博士會犯這樣的錯誤呢?也許是由於模糊的記憶,但也有可能他早已判定了布殊是法國經典甜品--超級燉蛋(超級笨蛋)。除此之外,泰森博士在2008年的演講中還嘲笑布殊不能讀出科學家的研究貢獻。泰森指出,當布殊頒授科學技術國家獎牌給得奬人的時候,布殊只讀出得奬者的名字,但沒有讀出他們的貢獻,這意味著布殊不懂科學。然而,頒獎儀式的錄像顯示,布殊並沒有這樣做,是因為他忙於頒發獎牌和跟領獎嘉賓握手。

布殊這椿「星星寃案」在六年後才得以「昭雪」,然而,誰知道今天還有多少對基督教和基督徒的誤解仍然在民間流傳呢?穆尼和卡莫納批評布殊反科學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在美國,「科學的反義詞」幾乎就是基督教。也許,受了「神為星星命名」這次教訓之後,泰森博士現在更加慎言。出人意外地,幾天前當記者拋出引導性的問題時,泰森博士振臂一呼,要為布殊翻案。

這篇文章之目的不是要捍衛布殊,我只希望讀者知道每個人都有偏見。如果我告訴你:「你才有偏見,我完全客觀和開明。」那麼你應該知道我對你有偏見。的確,沒有一個人是絕無成見的,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有偏見,而是在乎我們可以怎樣對付自己的成見!

(2015.4.4)

(文章標題經本報修改)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