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基督教文獻平台揭幕 整理自1840年起史料供研究

2018 一月 25日, 星期四 4:14

大會展出的書目。(圖:福音時報)
大會展出的書目。(圖:福音時報)

1月19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課題成果展揭幕式暨《漢語基督教珍稀文獻叢刊(第一輯)》新書首發座談會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展廳隆重召開。

「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課題組自2012年立項以來,先後派出數十名課題組成員至海內外60餘家機構搜集資料,並按相關主題編輯文獻目錄。在接觸一手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技術支持,課題組完成了「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資料庫」平台的建設。目前,該資料庫已涵蓋1840年前天主教、晚清天主教、晚清新教、民國天主教、民國新教、東正教六個子課題分類,共錄入3萬餘條檔案、連續出版物、著作、信劄等文獻資訊。此外,課題組另接收大量私人捐贈珍惜文獻。對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為學界進一步開拓研究課題提供了堅實的資料基礎。書目資料庫的形式則為研究宗教文獻的專家和學者提供了一個「大數據」時代下全新的資料查詢和研究平台。

Like Us on Facebook

此外,課題組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工作,並且注重隊伍的建設與研究生的培養。課題組累計出版《宗教與歷史》輯刊5冊,專著1冊,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及海外等刊物上共發表論文20多篇;舉行了11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培養了20多位博、碩士研究生。在漢語基督教文獻及中國基督教史、中國近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領域都做出了相應的研究成果。

此次課題成果展的主題為「會通中西」,將目光集中在幾位著述豐富的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通過文字、圖片和實物展覽,呈現出他們在漢語基督教文獻著述上的貢獻,以及借助文字體現出來的基督宗教中國化歷程的歷史實踐和經驗。

其中包括清初大畫家後來成為天主教神父的吳曆,他的「天學詩」被看作是中國基督徒詩歌創作的先聲。作為江南文人的吳歷,在詩文創作和宗教生活上也影響了後世的基督宗教知識份子。

在基督教方面,範子美也在精神層面與吳歷相通。作為一名「儒家基督徒」,範氏在讀過吳歷「天學詩」後讚歎不已。這位曾協助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上海出版《萬國公報》的「老學究」,後主辦基督教青年會的《青年進步》雜誌多年。這種身份轉化也體現在其他近代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身上,諸如趙紫宸、賈玉銘、劉廷芳等人。與範子美不同的是,後三者接受過更為完整和系統的西方教育體系的「洗禮」。在這種「會通中西」的教育背景下,他們的著述也推動了中國基督教神學本色化或處境化的進程,成為當代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演變和建設的精神食糧。

本次展覽另展出徐家匯藏書樓收藏的中世紀經院哲學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的《神學大全》1832年拉丁文本,以及清初來華耶穌會士利類思(Ludovic Bugli)翻譯的《神學大全》中譯本《超性學要》和此書後世重刊本,以及課題組成員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肖清和主持完成的當代點校本,通過實物文獻陳列反映一部經典在中國的傳播和演變。

從「漢語基督教文獻」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它們是異質文化與中國文化在不同時代交匯、融合,甚至發生衝突而形成的思想產物。就此而言,整理「漢語基督教文獻」也屬於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範疇。從宗教歷史和宗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整理「漢語基督教文獻」也是研究中國基督宗教神學思想變遷脈絡,基督宗教信仰、儀式、藝術等中國化歷程的基礎步驟。整理和研究這些文獻,將為當代基督宗教中國化議題提供文本資源和歷史經驗。上海大學「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和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在持續嘉惠學界的同時,也為公眾瞭解近代「中西會通」的歷史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