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羅馬書釋義》百周年 華人神學發展基石  

2019 一月 8日, 星期二 20:41

二十世紀新教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圖:Psephizo)
二十世紀新教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圖:Psephizo)

今年是二十世紀瑞士籍新教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舉世巨著《羅馬書釋義》(Epistle to the Romans)出版100周年,《台灣醒報》副總編輯、新媒體宣教學院學務研發主任邱慕天在《校園雜誌》發表文章,分析其神學思想對當代及現今華人教會的影響。

「讓上帝成為上帝」 影響華人神學教育工作者

《羅馬書釋義》於1919年出版,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巴特意識到整套自由神學無法在社會作光作鹽,其著作《羅馬書釋義》、《以弗所書註釋》,以及《歌亭根教義學》、《教會教義學》都以「上帝啟示之道」作為關鍵的起頭,即「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告訴我。」此話是晚年巴特訪美時的答客問,總結了他的神學思想的初衷。

邱慕天指出,在自由神學的傳統中,巴特早期最重視的主題是「上帝的全然自由」,影響早期赴美求學間接帶回巴特思想的華人神學教育工作者,並將之吸收和轉化成「讓上帝成為上帝」(Let God be God)的神學思想。

Like Us on Facebook

鑑於在當時代,不論是自由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自然主義、歷史主義、聖經字句主義都用「自以為」的想法「挾持上帝」,巴特在《羅馬書釋義》描繪的上帝是高至無法親近、無法對話,原因是重新肯定上帝本質超越一切物質和人類想法的「不可言說性」、與人為想法異質化神學才能夠淨化,開啟了「全然自由獨行其是」並願意將自己彰顯啟示給人的神觀。

反對自由神學 華人牧者乏承傳精髓

邱慕天在文中續指,巴特是反對自由神學的,因自由神學以人自由的想法限縮了上帝的可能,變成人造了神並以此為經濟政策優位論、人種優位論,或性別優位論背書。可惜是華人牧者未及掌握巴特想要真正的「自由神」學思想,因而在堂會增長、門訓、愛家、讀經、求神蹟、合一等的思考,基於需求的實用考量、宗派傳統的因循或一時一地「超自然」的領受,有意無意地將神的國度窄化,失去了對上帝的超越性的信仰。

在社會大時代裡,巴特的神學亦具有危機感,因而被稱為「危機神學」。邱慕天指,巴特斥德國基督教社會在納粹時代,被「自由神學」和「自然神學」思想侵蝕失去了鑑別和防腐的能力,甚至支持一個將自我絕對化的納粹政府,以及其強制行為。

邱慕天表示,巴特能看出納粹悲劇的根源,皆因「政府成為教會」(自我神化),以及「教會成為政府」(自我「政治意識形態化」)的雙重界域混淆,不論是左翼的新派自由神學、右翼偏重創造論的自然神學,都讓基督信仰不再是光和鹽,隨人間歷史糾結在必朽壞的宇宙悲劇中。

巴特生於1886年瑞士巴塞爾州傳統新教家庭,父親、祖父及跟外祖父為改革宗牧師;從1921年至1935年分別任教於德國哥廷根大學、德國威斯伐倫威廉海姆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 1935年因反對納粹德國被波恩大學解雇,1962年退休,1968年12月10日辭世。

著作方面,巴特於1919年出版《羅馬書釋義》一書而聲名大噪;1935至1967年 陸續著作及出版《教會教義學》的前三卷以及第四卷的1至3冊;其餘重要著作包括:《上帝之言與神學》、《腓立比書通義》、《教會教義學發凡:上帝之言》、《神學與教會》、《十九世紀基督教神學史》、《神學問答》、《福音神學入門》等。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