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論壇探究中港融合 雷競業:教會培育信徒族群共融

2019 三月 5日, 星期二 18:20

雷競業指港人排斥新移民為尋求身分認同,呼籲教會培育信徒族群共融。(圖:基督日報)
雷競業指港人排斥新移民為尋求身分認同,呼籲教會培育信徒族群共融。(圖:基督日報)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3月2日舉辦「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探討內地來港人士與社會共融及教會擔當的角色。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副教授雷競業認為港人排斥新移民是尋求身分認同的心態,教會的角色是培育信徒與族群共融的屬靈人。

群體排斥為尋求身分認同

雷競業自言,接觸貧窮家庭的經驗來自八十年代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時接觸國內基層的留學生,亦曾指導三個博士生都是來自基層家庭;而在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學生不少都是國內牧者。

他分析群體之間的排斥是為求身分認同。「人的本質喜歡共人性,巴別塔是人想團結以得到安全感,尋求群體的認同,但卻帶來群體的危機,是一種毀滅性的危機。」他指今天的中國為追求國際地位換取安全感與國際認同,在國內的新聞不會報道不善之處,但大肆報導美國的不好。

Like Us on Facebook

雷競業又指出,「使徒行傳時代的五旬節,重點不是講方言,是要返回巴別塔的情景,讓說不同語言的民族大家都聽得懂,但各自保持自己的身份,彼此明白互相欣賞,這是多元社會的盼望,使徒行傳展示了這幅大同世界的圖畫。」

身份認同導致文化互相衝擊

其實,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自覺互相衝擊。雷競業引述他的經歷,有次他在神學院主持崇拜,播放詩歌《中國早晨五點鐘》,崇拜結束後一位來自國內的學生質疑他剛才播放的詩歌畫面的中國地圖裡為何沒有台灣?這是國內人衝擊香港人的文化。

另一次則是香港人衝擊國內人的文化。雷競業在國內參與學者研討會,他在會中表達如果胡錦濤(當年的國家主席)信耶穌會怎樣,但被國內的牧者指這些說話是禁忌不能說的。

身份認同排斥共融?

身份認同就沒有共融空間?雷競業認為不是,「共融不是泯滅了身份認同,這是不健康的,每一個群體都有其獨特的身份,我們可以保留自己的身份。」

雷競業表示,不論哪個群體都是罪人,他引用耶利米書29章指:「先知耶利米從耶路撒冷寄信與被擄的祭司、先知,和眾民,並生存的長老,就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的......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巴比倫是以色列人滅國的仇人,耶利米要以色列人為巴比倫祈禱,因為無論以色列或是巴比倫都是罪人。

反觀今天的香港社會,香港人覺得大陸人沒禮貌,將內地人對立起來以求找到自己的群體認同,「其實香港人只是將中國政府的不滿遷怒於新移民,所以無論他們的學歷高或低,香港人都會對他們不滿,這是非理性的情緒表現。」

他又指,香港受的教育鼓吹「贏在起跑線」,這是很破壞性的,「贏在起跑線」帶出一個信息就是「我的成就建立在別人之上」,「為什麼我要勝過別人才有自我價值呢?每一個人有獨特處,大家都是由神創造的。」

教會肩負共融的角色

同時,教會在共融上發揮其角色,培育信徒作屬靈人,至於何謂屬靈人?雷競業指,除了每天早上靈修,教會職責其中一個向度是讓信徒學習人本身有不同之處,要懂得欣賞別人的不同,教會的群體互相接納欣賞。

雷競業表示,香港人在香港其實都是客旅,何解香港人特別優越。他希望,教會培育信徒在不同角色付出,「因為神的僕人是大過社會,如果你是經濟學家便盡一分力建構社會經濟;如果你是社工就協助國內人士;如果你是老師就關注新移民的孩子所遇的困難;如果你是家庭主婦就留意鄰舍有沒有新移民有需要幫助。 」

雷競業盼望,教會能動員整個群體,無論信徒處於任何處境都要看到寄居者的需要,聖徒在社會各盡其職,這是教會能做到的所謂共融的角色。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