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流失 牧者促教會真誠兼容力挽回巢

2019 三月 21日, 星期四 18:31

胡志偉牧師。(圖:基督日報)
胡志偉牧師。(圖:基督日報)

年青人離開教會及如何牧養離堂者,是香港教會關切的問題,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3月19日舉行「留堂會、離堂會」問卷結果發佈,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提出牧養離堂者三向度:展示真誠、兼容、挑戰委身。

美國青年出走教會調查

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借用美國一份青少年停止返教會調查作參考,報告指出首五個原因分別為:「轉校」、「教會領袖好批判及偽善」、「教會人際關係疏離」、「不贊同教會對政治立場與社會議題」、「因工作未能返」。

胡志偉再指出,據惠頓學院比利格雷厄姆中心執行主任埃德·施特策(Ed Stetzer)2014年撰文探討美國高中生流失現象時顯示,有七成青少年短暫反叛出走堂會一段年日,離開的主因是教會生活在其人生階段並非首要。

胡志偉指該報告與柏祺「留堂會、離堂會」問卷調查類似,從而讓教牧再思青年信徒出走教會的問題,正如埃德·施特策所說:「他們出走是經過幾番掙扎帶著傷痛在無可奈何情況下才與堂會切斷關係,可能是教牧弟兄姊妹不理會他們內心的呼喊,或不予機會與空間表達真實感受,致使在孤立無援下傷感離開。因此教會要理解他們出走的現象,必先從人生成長歷程、教會文化偏差、新世代信徒持守價值不容於現存堂會等因素了解,任何簡單化的解說與答案不一定有助我們作出全面與客觀的分析。」

Like Us on Facebook

至於英國,Tearfund UK Church segments 2015年將教會人口分為四大類別,按比例劃分為離堂會信徒(37.1%)、未返教會人士(35.4%)、返教會信徒(16.6%)及邊緣信徒(10.9%)。

教會難民渴望在教會覓真誠

因此,胡志偉表示,不穩定返教會(dechurch)與離堂會者(unchurch)兩者是不同的,前者曾熱心返教會,後者是未曾返或間斷地返教會,而胡志偉引用《Church Refugees》一書所指,該些不穩定返教會人為「教會難民」。

其特點是,他們其實是渴望到教會,只是在教會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被會排斥,他們期望在教會找到真誠委身的群體。

教會展示真誠

胡志偉認為,教會可朝三方向牧養離堂者:展示真誠、兼容、挑戰委身。

他引用神學家Lesslie Newbigin所說「教會是詮釋福音的群體」,以及曼徹斯特衛斯理研究中心教授Howard A. Snyder指「未來的教會需要有健全的聖經與真實凡經歷,教會並要展示真誠」;神學家潘霍華亦指「青年事工首先是關乎人與上帝的相遇,不是關於教會發展的策略」。

胡志偉強調:「教會活出真誠才是真正的教會,當福音變成產品、事工來售賣,人倦就不感興趣。」他表示,去年8月泰澤團體在香港聯同多間教會合作舉辦「信心及修和之旅」國際青年聚會,吸引無數年青人,反映他們渴望簡單真誠的教會。

他並指,今天的教會面對信徒流失,不能像八、九十年代青年歸主協會的「尋羊運動」,針對性地成立團契給該批人,而是要讓年青人有空間探索問題。

他亦認為,教會雖然流失信徒,但仍需植堂,只是要有特色「款款不同」如每個子女都有不同的性格。

教會兼容建立信任關係

教會便達到兼容性,胡志偉舉例,教會可有多種不同風格的崇拜與講道、小組與團契,不應執著某款盛器之形,要求必須一律才能合乎體統,學習兼容尊重差異。

他指出:「不少教會領袖常出於善意,為會眾預備這個聚會,預備那個課程;有時不自覺教牧變成『怪獸教牧』成為過度關注屬靈子女的屬靈父母。成年教牧控制太多,便會破壞信任關係。『有控制沒信任』是現今香港社會整體的情景。」

至於怎樣減少信二代出走教會,胡志偉提到有七要素,包括「父母的信仰」、「祈禱」、「信仰的重要」、「有來自堂會成年信徒的跨代同行」、「第一手個人信仰經歷」及「減少不必要疑惑」。

所謂跨代同行即是教會的群體作為新生代的榜樣,分享智慧經驗,有著溫度的陪伴,「跨界必需從教會內開始,若內部無法跨代,遑論談到跨社會議題、跨政治立場,如何能向世界作見證?」例如外展事工邀請有訓練的信徒,讓他們增加歸屬感。

關切感受不等於降低要求

至於挑戰委身,胡志偉認為是找到熱誠所在,「教會注重青少年感受,講求接納,避免作出道德判斷,背後是重視個人價值的理念。但只顧個人感受卻不敢按信仰對人作出要求不挑戰青少年作門徒,就不能建立生命。」

他強調,這非降低教會對信徒要求,講道不要淺白反而要挑戰他們。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