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追隨基督 學者:從批判到承擔

2019 五月 23日, 星期四 13:03

追求公義與基督兩者沒抵觸。(圖:網絡圖片)
追求公義與基督兩者沒抵觸。(圖:網絡圖片)

信徒在亂世中追求公義與追隨基督,兩者有否抵觸?彭順強博士在上周(5月17日)公開講座,以潘霍華的神學思想看基督徒在亂世中追隨基督行公義。

社會關懐以行動追隨基督

中國宣道神學院靈修科講師彭順強在「潘霍華:亂世中追隨基督」公開講座中指,既是神學家亦是牧師的潘霍華提醒信徒,只有為他人著想的教會才是真正的教會。

他指,教會必需要以實際行動回應、幫助在亂世中受壓迫的一群,不單只在教會內祈禱。教會必需出去做社會關懐及付出行動,站在弱勢的一邊改變社會不公義的現狀;教會領袖切勿為求自保只顧站在權勢一邊。

彭順強又指,潘霍華認為上帝呼召信徒,是為衪的公義而犧牲,為祂的信實(Faith)與信念( Believe)而死。

信徒進入社會從批判到承擔

對於潘霍華的研究和著作,彭順強在另一場合曾表示,潘霍華在《追隨基督》流露出強烈的政治和社會性。由於潘霍華當年參加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拉失敗而被捕,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於集中營,令他對信仰重新反思。

Like Us on Facebook

彭順強認為,信徒不但個人要參與社會,更要喚起群體對社會的關懷和參與。

他亦認同潘霍華所指,教會在納粹時代不聞不問世事,沒有負起對專橫政權的挑戰、改變制度,致使受苦的人不單一人,且是讓人繼續受苦下去。

因此彭順強指出,參與社會事務要有策略,從價值觀、結構問題著手,如果是結構性問題個人實行不了,教會就更有責任共同去處理。

他強調,公民抗命必需忠於信念、非暴力抗爭、爭取制度的改變,卻不是與政府為敵。基督徒參與社會運動或抗爭不在於有用無用,而是在上帝眼中是否應該做,就算不認同對方也要愛他們,最後的盼望歸於上帝。

他並表示,批判社會是負面,應以正面看為服務社會,而且社會工作的初衷包含兩個使命:關懷社會、改革社會;社會工作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回應社會,幫助分析社會問題。

彭順強因而在神學院開設「社會關懷與靈修」課程,延續其關心社會、發揮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影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