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直播不等於真相 牧者不宜主觀議政

2019 八月 21日, 星期三 18:02

返送中示威現場直播。(圖:視頻擷圖)
返送中示威現場直播。(圖:視頻擷圖)

有人稱今天的網絡社運是「AI式社運」,大家素不認識但在虛擬世界齊心做一件事,而觀眾透過直播彷彿掌握證據評析局勢。有學者質疑新媒體能否呈現真相?牧者在媒體牧養也不宜主觀議政。

直播未必能夠呈現真相

資深傳媒人、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譚蕙芸在港台節目探討社會運動中媒體發揮的功能。

有人說直播等於「真實」,但有前線記者表示,記者一身兼兩職:拍攝者和旁述員,拿起手機關心拍攝效果多於現場發生事件,拿起手機做直播感受現場氣氛,但放下手機進入示威者當中聆聽他們的討論和決策,反而覺得這才是運動的真實一面。直播能夠即時讓觀眾感受現場氣氛,但是新聞流逝後更需要傳統的媒體透過公共討論深入探討問題,以至向觀眾呈現更持平的報道。

譚蕙芸認為,新媒體的出現有其優點,可以無限地記錄現場事件,不過人的專注力有限,令人在某程度上不想再用心去理解,因此在今天資訊爆炸的時代有時未必能夠呈現真相。

Like Us on Facebook

有片未必有真相

明光社項目主任歐陽家和在該社舉辦的新聞工作坊指出,現在人們接收資訊渠道多樣化,每個人都有手提電話透過網絡進行直播,將拍攝的影片同步播出,讓網民如親身置於現場看到衝突場面。不過,他認為,即使看直播也不代表一定「有片有真相」,因為直播是單一角度拍攝,就如讀聖經一樣不能在忽略上文下理抽空來理解。

歐陽家和早前發表評論,直指「直播有病」,現時的人由於對主流傳媒不滿,便用手機做網上直播,一人拿著一部手機成為意見領袖,用第一身視點即時描述事態發展,根據主觀鏡頭網民可以掌握現場狀況,對當場環境瞭如指掌。

不過,歐陽家和認為,主觀的角度只會帶來一個角度的視覺,難以判斷資訊的真確性。他舉例在反佔中示威現場有警察突然全退,記者透過直播讓觀眾感覺到是警方擺空城計,這種思想先入為主而且觀眾將不同直播的片段剪輯,加上自己的假設想法傳播開去,真相就難以尋求得到。

他又引用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成指出,直播衝突的畫面令人多看之後變得緊張、憤怒、絕望,導致情緒困擾,因此勸喻用者遇上該情況需停止收看直播,讓情緒平復或者透過文字來了解新聞。

牧者不宜每事做「社評」

在新媒體的湧現,牧者應該抱著什麼態度來應對?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在新聞工作坊分享,牧者的公信力十分重要,對於未經核實的消息不宜隨便轉發,而且在社交媒體上不適宜太積極,只需作為旁觀者了解年輕人或前線參與者的心態和原因。

對於教會牧者如何善用媒體牧養會眾,蔡志森表示,牧者的角色不是評論員,無需對每件新聞作出評論。牧者只是以讀者的角色,面對不同政治光譜的會眾,重要的是身教,接收不同來源訊息,加以關心和理解年輕人的感受便是了。

蔡志森認為,政治不是真理的問題,是判斷的問題,無需每件事都拿來評論,亦無需在政治議題與真理上掛鉤,只需要在大原則上作解釋。

此外,牧者在過程當中也要警覺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和謹慎免致陷於情緒激動狀態下,所以在網絡發表文章要份外小心,言論只代表個人,聖經的教導也切勿斷章取義。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