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神研討輔導結合神學與基督信仰之成效

2020 四月 22日, 星期三 13:22

陳幼莉[右一]分享。(圖:中神臉書視頻擷圖)
陳幼莉[右一]分享。(圖:中神臉書視頻擷圖)

中國神學研究院4月20日舉辦研討會「輔中有道 - 信仰與輔導整合」,探討心理學與神、哲學結合的可能性,信仰在輔導過程中扮演的位置。

心理學與神學的分家和重聚

研討會為公開性質,在學院臉書直播。中神退休副教授(輔導科)陳幼莉回顧心理學與神學的分家和重聚。古代西方社會神學哲學家都著重靈魂,心理學的字根解作「靈魂的學問」,到了啟蒙時代高舉理性,宗教被視為不夠科學化,心理學與神哲學分家,心理學走向實證要科學研究。時至今日,天災人禍頻生、全球疫情令人心徬徨焦慮,遂掀起熱潮追求靈性,這反映人需要平安和希望。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強森(Eric Johnson)在二千年出版《心理學和基督教﹕四個觀點》(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提出心理學與神學哲學整合。

輔導結合基督教信仰

陳幼莉引用2007年香港一項研究調查,訪問15名臨床心理學家年齡介乎26至56歲,認為整合很重要,不過在香港功利環境,整合顯得很奢侈,基督徒輔導員也沒有時間思考有關課題。研究發現,整合的基礎在於人與神的關係。陳幼莉表示:「因此實踐整合的時候在輔導過程中,輔導員可以用《聖經》經文或個人經歷與受助者分享,相信提供的平安、希望有助人過度危機,該群基督徒輔導員心理學家在專業上彰顯信仰。」她形容,該些整合屬於含蓄的手法。

Like Us on Facebook

「不論含蓄還是很明顯手法,都在乎受助者的需求,如果受助者沒有信仰,求助只為解決問題,輔導員可透過耶穌的關愛與受助者一同度過逆境。如果受助者是信徒,求助是為解決信仰疑難,輔導員就可以明顯地從信仰角度詮釋對方求助的困擾。這兩種整合的傾向香港的輔導界都有出現,例如透過講座、書籍、治療群體來達至。」

中神結合神學和輔導的成果

陳幼莉回顧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課程的歷史,1981年中神已經認為信仰跟輔導併行,涉獵聖經、神學和輔導,用門徒訓練模式。至於有何果效?她認為,多年來個人將神學和輔導學整合相當成功,透過課程、小組交流,但在理論上整合仍有待改善,可以繼續探討輔導理論背後的人觀、神觀以及兩者的連結。中神到了2012年特別加入整合的元素,陳幼莉相信:「整合的過程不是自然產生,需要人的努力加固。」

陳幼莉在答問環節補充,整合分很多層次,源頭在於輔導員接觸人的時候,怎樣看對方處於苦難的心情,怎樣在輔導的過程裡流露出信仰與生命,輔導員若然有神學的訓練更佳,神學提供一個架構給輔導員思考,例如人性論,對人的分析更加深刻,當然還需要有經驗,在神學觀念中貫串起來。

認知行為在輔導發揮的功效

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科教授區祥江表示,在輔導與神哲學整合過程中最常用的輔導學派是認知行為學派(Cognitive-behavioral Theories),真理叫人得自由,但是思想出現問題就需要調教,從文獻顯示,基督徒心理學家多選取認知治療法來結合輔導學。

私人執業心理輔導員黎苑婷回應,基督徒也需有認知行為,一個人從小已經接收外界對自己的要求,形成一種認識自我的觀念,如果輔導員能夠給他另一種思想的想像空間,讓他反思成長的時候受著什麼觀念阻礙,這種手法無論有否信仰都容易接受。

她分享經驗指,在輔導過程中面對一位受助者,後來對方寄上謝卡,並告訴她已信了耶穌。黎苑婷指,其實沒有告訴對方是基督徒,可能是在陪伴受助者時對方感受到被尊重。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