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疫病經濟三衝擊 5人1人焦慮宗教促復原

2020 七月 28日, 星期二 16:15

調查:社會事件令港人最感抑鬱和焦慮。(圖:Freepik)
調查:社會事件令港人最感抑鬱和焦慮。(圖:Freepik)

香港過去一年面對反送中、新冠肺炎、經濟下滑三大創傷打擊,港人面對不同程度心理困擾。香港忠僕事奉中心及心理健康會5月至6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收集1,262份有效回覆,受訪者年齡由15至70歲,發現社會事件影響港人情緒至大,每5個人有1人感焦慮或抑鬱。

5人1人焦慮抑鬱 國安法影響待觀望

調查發現近五成人情緒受社會事件影響(42.9%),其次是肺炎疫情(38.4%)、經濟創傷(22.9%),15至19歲青少年的抑鬱及焦慮程度佔最高,其次是20至29歲在職人士。

該中心亦對比去年進行的快樂指數調查,指數由6.39降至今年的5.65;快樂與不快樂人數比例由去年4.8比1 ,降至今年的2.3比1,跌逾5成。受訪者期望能夠「更珍惜每一天」、「 更加欣賞生命」、「更有同情心」。

臨床心理學家、忠僕事奉中心巴拿巴院長鄭健榮分析,三件大事情對香港做成廣泛影響,市民對於過去十多年經濟下滑有一定心理預期、2003年沙士肆虐也有心理預防,但對於反送中社會事件是香港歷史從未發生,所以心理預期最低。

Like Us on Facebook

被問到港區《國安法》對市民情緒影響,鄭健榮認為需時間看實際的執行才反映到對人情緒的影響。他補充,社會事件一周年,心理學家、社工正為年青人深入探索下一步怎樣做。面對政府實施《國安法》,市民可從中具體看自己人生,怎樣創造機會在香港發展,或海外升學的打算,重要是以理性思維做決定。至於創傷後提升復原能力,「 靈性轉變」、「欣賞生命」等是可行的出路。

疫情促信徒靈性操練社會關懷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曾偉洪建議,市民在疫情下即使留家,可每日抽空默想、做呼吸練習等靈性操練,令情緒平靜。疫情對基督徒亦賦予正面意義,教會群體在疫情當中踴躍探訪、社會關懷,多了對社會熱心公益的人,也有家人關係比前緊密,個人對上帝增加確信。他指,每個人雖有不同宗教信仰,憑藉宗教可得到慰藉。

個案:信仰抗抑鬱

本身是基督徒、現職社工的Anna曾患上系統性硬皮症,出現抑鬱情緒。疾病令肺部纖維化和氣促等,確診後服用抗癌藥,擔心身體復原能力影響工作、身邊缺乏人了解,情緒陷入低潮。在尋找治療之餘,透過不同案例正向面對疾病,肺功能亦逐步上升。

她自言,信仰幫助很大令自己增加信心,面對今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有平安,在家工作多了時間作息,每晚做運動如拉筋、練習呼吸法助鬆弛精神;經過此病後,作為社工關懷受助者時多一份認同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