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關係講座 楊思言博士論香港三代人的演變

2022 六月 6日, 星期一 13:52

(圖:freeimages)
(圖:freeimages)

政教分離不分離?每個年代有不同論述,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楊思言博士在一講座,從法國大革命、美國立國、香港的歷史分析「政教分離」的時代背景,並闡釋神學家巴特對恩典與律法的觀點。

法國大革命背景,1905年寫入憲法政府不承認任何宗教,公眾場所禁止宗教符號、學校禁止宗教教育,所謂「政教分離」是國家沒有一個法定的宗教或宗派,宗教成為個人自由。

美國於1789年寫入憲法議會不就任何宗教立法,不會干預宗教、言論、新聞集會等自由,這源於清教徒歷史,不滿國教被逼迫,17世紀離開英國企圖擺脫聖公會。

香港三代人 政教關係不同論述

在香港,政教分離不同時期不同論述,英國殖民地時期:國內難民湧入香港,教會辦學成功,難民子女入讀學校接受高等教育,連帶教會人數不斷增長,很多香港人對政權持正面態度,香港教會也樂意與政府合作。

第二代香港人,為國內難民下一代,出生自嬰兒潮及7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有獨立思考,期望參與香港事務,時值中英談判希望建設祖國,覺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政權也正面覺得有責任參與政事。

Like Us on Facebook

97回歸之後年輕一代追求公義,經過社會運動教會在內兩代明顯出現矛盾,大家對教會與政權關係理解很不同。因此,政教分離在於大家對政權不同 的理解,政教分離沒有一個原則處理任何問題。

巴特:恩典與律法 兩者非對立

何謂政教分離?「政」與「教」皆有不同的定義。「政」可指行政機關、從政者、政治議題、政治制度等;「教」可指教義信條、教會領袖、教會權力、信徒、個別堂會、國教、邊緣群體等。

因此,楊思言指傾向回到歷史的定義,政府立法機關不會承認任何宗教或宗派,這定義比較清晰;至於牧師是否可以在講壇講道等,定義不太清晰,不同處境有不同的理解。

瑞士籍新教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挑戰因信稱義與社會層面行正義兩者之間有甚麼關係,針對馬丁路德兩個國度的框架:「地上國度」需要靠地上法律武力來管治、「屬靈國度」以恩典和聖言來管治,得贖的世界不再需要律法,引伸出教會與政治領域分割,地上發生的事聖經的說話不適用,甚至容許地上政權用武力。

楊思言繼而引述巴特於1935 寫給德國基督教會 《恩典與律法》(Gospel & Law)談政教關係的貢獻,恩典與福音先行,才再講律法,巴特認為福音包括律法、行公義,兩者並非對立,亦強調最高的價值是人的生命。

是次為「環球聖經公會講座:基督信仰的六堂課」,主題:巴特談政教關係與今天的反省,講員:楊思言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6月1日首播。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