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Big Brother」 反思澳洲社會道德風氣

參與者強迫「順從」節目設下的成文及不成文「行為準則」
2006 七月 10日, 星期一 21:07

近日的「Big Brother」事件不但引起媒體部門對色情與暴力監管的關注,更引起了澳洲人們對社會道德風氣的擔憂。澳洲總理霍華德公眾批評「Big Brother」是「低級的」,而媒體監管部門已下令10頻道進行嚴格「自我監控」。事件更是上升到國際關注,相關報導出現在從倫敦到臺北的報刊上。

根據上週末《澳洲人》一篇關於澳洲道德風氣的評論,講到澳洲社會道德風氣的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是Big Brother事件實在是超越了澳洲人容忍的限度。色情海報肆無忌憚地在澳洲的大街小巷亂貼,網上色情活動也得不到有效的監管,人們的生活已日趨粗糙,似乎正在宣傳享樂主義。

為什麼Big Brother得到多方關注呢?關鍵是它的風格-「真人秀」,參與者並不是演員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參與者同居一處,話說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其實只是一個人造的「封閉」式模擬環境,令人參與者錯覺那就是理想社會。

對短暫名利金錢的追求正是節目所設的陷阱,在這些無知的參與者的背後隱藏著不露面的掌權者,他們為參與者設下了成文的及不成文的「行為準則」,從而創造了這樣一個不真實的環境,讓他們放縱的「隨意」生活,無人應為他們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責任。為了讓觀眾大飽眼福,不被趕出比賽,他們可以違背意願「順從」Big Brother提出的無理要求。

Like Us on Facebook

上週一名只有22歲的青年Halliwell被要求強吻屋裏的每一位參與者,不管他們願不願意。當節目要求是,他們並沒有選擇的餘地。對於女參與者來說在這種環境下是極其危險的,因為隨時可令她們名節受損。

Big Brother是強大的賺錢工具。國際版權擁有者Endemol NV同時還擁有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Deal or No Deal and 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的版權。2005年的全球總盈利達9億美元,與2004同期增長近5.8%。現在全球共有32個國家播放Big Brother。

到現在為止在波蘭播出的第二期Big Brother已有一名參與者被從進精神病院,葡萄牙第一輯的冠軍也曾多次試圖自殺。德國科學家說參與者極有機會患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