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亞洲的青年基督徒領袖於11至13日在首爾舉行的亞洲福音派領袖論壇(Asia Evangelical Leadership Forum)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門徒訓練策略,將教會百分之20的年青人倍增成50萬福音果子。
亞洲福音派領袖論壇由亞洲福音派聯盟舉辦,來自22個亞洲國家的百多位教會領袖參與。此次論壇有四個大主題,分別是青年賦權、兒童及家庭門訓、宣教動員和人工智能策略。每個主題由小組成員起草可行的方案,與亞洲各地國家聯盟、教會和事工網絡分享。
其中青年賦權是當中最備受關注的重點之一,由兩位青年領袖聯合策劃和主持,他們分別是來自印尼、 亞洲福音派聯盟領導力門徒訓練項目經理克里斯丁(Vania Christian)和來自斯里蘭卡的拉西亞(Jerome Yashodhan Rasiah)。兩位青年領袖在會上報告他們的策劃成果,並提出大膽的福音對策。

兩位青年領袖有力地指出,亞洲的年青人不應被視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反之他們本身正是問題解決的「方案」,更會成為屬靈倍皾的最有力量的推動者,而關鍵是他們需要得到適當的門徒訓練以及被賦權。
賦權青年人作門徒倍增基石
克里斯丁指,人們將Z世代(約指13 到28 歲年青人)視為「草莓族」(Strawberry generation),被保護著成長,脆弱又無抗壓性。但事實上,許多年青人第一次接觸福音不是在教會的正式活動中,而且透過朋友,因此這世代的青年人能在同儕間發揮強大影響力。
小組提出讓青年門徒倍增的模式:在未來十年裡,讓每位年青人帶領一人作門徒,這種「一對一」的模式看似簡單,實質有巨大力量。
小組認為,只要在教會找到紮根教會、持續參與個人門訓、有聖經價值觀及重生確據、成長型思維及積極參與傳福音的青年人,即使他們不完美,亦能成為福音爆發的種子。他們得出結論,認為目前教會和事工中大概有百分之20的年輕人可以成為這場福音運動的基石。
他們在會上享了此策略的構思:如果亞洲20個國家中,每個國家每年有20名青年人培訓一名新人,那麼如此類推,8年內就能培養出超過10萬名門徒。如果將此基數擴大至每個國家每年培養50名青少年,則同一時間將有50萬名青年基督徒產生。
拉西拉向參加論壇的亞洲教會領袖説:「給我們百分之20,我還給你 50萬人!」
三重戰略——頭、心和行動
他亦概述了領導亞洲青年門訓的「三重戰略」——頭、心和行動。「頭」是青年倍增運動的神學思維和依據,小組的目標是向向教會領袖分享倍增運動門訓的必要性,從根本文化著手改變;「心」是指用賦權青年人實現增長的案例,讓教會從心裡認同此倍增運動。最後「手」是開發導師培訓及其他支持教會的資源。
但小組亦沒有忽視此青年福音倍增夢想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他們識別出四大障礙,包括外部環境例如亞洲一些貧困家庭、農村地區有早婚或義務勞動等,導致年青人無法持續參與教會,個人缺乏自律、或教會本身缺乏小組結構,或缺乏有門徒訓練的導師等。但兩位青年領袖都有信心,只要亞洲的教會領袖有長遠的眼光,改變就有可能。
最後,克里斯丁和拉西亞表示,亞洲的年青人已經準備好,願意承擔這一世代的人呼召,克里斯丁呼籲説:「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去啟動,這永遠不會太遲——神仍然可以使用這一代的人來榮耀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