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书院教育咨询会 办课程培育领袖迎港未来

今天社会需要怎样的教育?怎样培育未来的教育领袖?恩光书院于11月24日举行"第一届基督教教育咨询会议",主题为"知彼知己:社会需要怎样的教育领袖",并邀请教育界人士及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有关议题;共30多人出席。

大会主持吴梓明致词时表示,参加者有从事幼稚园、中小学老师、校长,教育研究工作者、教会代表、青年工作者,以及新闻从业员等,虽来自不同界别,但都共同关注未来教育的趋向,并介绍该次咨询会议。

会议共分三部分,先由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主讲"未来的教育领袖培育:大湾区的机遇";继由香港神托会培敦中学校长梁锦波,以及恩光书院创校院长梁永泰分别探讨"基督教学校的领导者"及"有时代感的教育领袖与简介加尔文大学教育领导硕士课程";第三部份由恩光书院教务长麦敬堂主持,跟与会者共商教育工作的出路,内容围绕"怎样的社会?怎样的教育?怎样的人才?怎样的教育领袖培训?"

聂德权:大湾区是香港机遇非被埋没

聂德权开宗明义表示,香港人忧虑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同香港失去了独特性,实是错误的观念。他从宏观角度引领参加者了解香港当前的趋势:为什么有大湾区?什么是大湾区?

他从两个观念解释:第一个观念在中国开放的大趋势下,当前的粤港澳大湾区潜力最大,年青人能为香港与国家贡献。另外是香港是国家改革战略的第一条阵线。

聂德权引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对香港的期望,香港可以透过完善法律、专业服务、医疗等发挥作用,这并非如香港人所说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就失去香港。 因此区域不在单看本身城市的利益,而是思考如何在合作中得到双赢。

香港经济寻找新增长

聂德权又指,香港需要在经济寻找新增长,例如香港科研是强项但研究了成果就停留了,如何转化成为产品,港粤共同合作,香港科研成果可在国内化成产品,国内资金也可提供给香港科研人才进行研究。

聂德权重申,大湾区发展速度快,年轻人如何加入这个大趋势亦是作为香港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怎样训练提供资源,训练人才塑造年轻的一代在大时代里成为一份子。

梁锦波:教育领袖需未来视野

香港神托会培敦中学校长梁锦波指,教育工作者应有未来的视野。

他表示,香港在2047年将完全融入中国,帮助新一代兴起服侍国家必需有良好的"公民教育"。但强调"公民教育"是参"联合国五根教育支柱"领袖培养学生素质的指引,即"学习去知"、"学习去做"、"学习一起生活"、"学习去成为"、"学习转化自己及社会"。

基督教学领袖有利推生命教育

梁锦波亦从香港中小学的宗教背景,分析基督教学校的领袖所能发挥的影响力。

他指,基督教与天主教中小学分别为33.3%及20.1%,占全港学校过半以上,作为基督教学校的领袖便于推行生命教育。

就以培敦中学,梁锦波推行"培履高飞师友计划",每小组有6人邀请28位校友成为导师在学业和职业作学弟妹的向导,例如校友分享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学校、校友、同学三者都得益。

不过,他指爱与付出会遇挫折与受伤,但他以德兰修女名言鼓励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需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需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

梁永泰:教育领袖面对时代挑战

恩光书院创校院长梁永泰在讲论培育"有时代感的教育领袖"时,首先指出教育领袖面对时代挑战有三。

第一是在于社会相信科技,评核试本来是一种用来评核的工具,反而成为了成与败的指标。另一种挑战是个人主义,人变得越来越自我中心和自恋,归根究柢在于人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冰冷,其实是反映他们自信不足。第三种挑战就是成功哲学,只看到人的成功却看不到人的付出。

用将来眼光培育年青人面对未来

对于基督徒如何作领导?梁永泰认为,应将主权归回独一的真神和重视人的尊严。而教育基础年代不同有不同演绎,中国当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需要由大学开始由上至下培育,蔡元云医生认为教育要从三岁就开始。

梁永泰又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过去受教育的人即是老师,栽培现在的学生,面对将来的社会。应该以将来作为一个视点和起点,将来的世界是怎样成为教育的基础。用将来的眼光去看,考虑未来应该培育年青人甚么的素质。"

"加尔文大学教育领导硕士课程"简介

为培育具时代感的教育领袖,恩光书院联同加尔文大学开办"教育领导硕士课程"。

梁永泰在介绍课程时指出,课程其中一个目标是提升人民的素质,并以当年东欧有布拉格之春成功为例,有些国家能成功转变争取到民主,有些却不能如南斯拉夫。在于布拉格有人文的精神作转变的基础,香港则有言论自由、法治等的优势。课程有助学员探讨在面对未来有什么条件可作改变。

他亦指,课程包涵理论与研究,理论能从结构深入研究一件事情,如探讨中国教育过去一百年,"有什么理论可以综合其成,找出共同的盲点是非常重要,这较少人从整体来作研究。"

至于授课形式可以部分时间攻读,三年时间完成,面对面讲授,也有网上学习,透过导师讲解,提供的问题研讨学习,每星期有不同的学习项目,课程以英语教授。

圆桌会议:培育学生属灵使命 回应大湾区发展

在圆桌会议部分,有教育工作回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线老师如何在教学工作压力中引导学生建立人生。

有教育工作者指,因著两代人的鸿沟,年青人未必认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一个机遇,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思考以双赢的角度来看。

另有教育工作者赞同,香港的教育制度成为大湾区发展的借镜,并指香港有超过50%基督教团体办学学校,如何培育学生的生命让他们肩负属灵的使命,日后到大湾区发展时发挥影响力,值得思考。

校内传福音的机遇

会中有大学退休教师分享校内传福音的机遇。

她指,在大学教社会工作、高龄学生,没有刻意在课堂告诉学生是基督徒,但透过与学生的讨论带出了基督教的价值观,例如在教高龄学生时分享人为何生存、人生价值终极目标在哪里等等,学生亦不介意跟她讨论。

她亦指,在教室里挂上牌匾"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亦在该地开小组。

她认为,作为基督教教育工作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按能力在教育上贡献。例如其学生有几位来自基层,在学校里帮助基层学生配对,学生能够出多少学费,然后再向政府申请资助余额。她强调,教书也是一份蒙召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