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福临布道大会"拟重临香港 提出一个月后宣布搁置

从"福音盛会"到"劳民伤财" 万人大型布会面临舆论压力
布道会
2007年葛福临布道大会香港全城动员,除教内人士外,亦动员香港基督徒艺人名人支持。(图:基督日报)

香港大型布道会策划组织"香港福音盛会"原拟两年后举行的"2027香港葛福临布道大会"在通告教界一个月后,宣布无期押后。

香港福音盛会5月末向全港教会领袖、机构负责人及信徒领袖寄出200多封信件,表达将举办"2027香港葛福临布道大会",再次邀请葛福临牧师主讲,目标缔造40万人次盛会,并邀教牧领袖成为联合发起人。

总干事陈一华牧师在大会官网"总干事的话"表示,近年教会移民潮及退休潮下,教会人数下降,教会事工亦受影响,需要福音遍传以吸纳新人加以培训,又表示主再来日子越发接近,因此"需要福音遍传"。

邀请200教牧领袖参与 仅一个月宣布取消

此邀请在5月底发出后,截至6月初为止两周内得到逾百教牧领袖响应,反应不俗。但至20日,香港福音盛会突然宣布将布道会无期押后,主席唐荣敏牧师及总干事陈一华牧师再次向受邀者发出的信件,表示经与葛培理布道团代表磋谈,并"鉴于世界政局不稳,影响筹备推展工作",董事会决定"暂时押后"原定于月底举行的异象分享会。

葛福临牧师近年积极在世界各地布道。今年与明年已计划在全球五大洲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等数千间当地教会合作举行布道会,未传出受世界政局所限制的消息及情况,因此对于"香港福音盛会"以"世界政局不稳"为由将今次香港布道会无期押后,一些教内人士认为原因未必有关葛培理布道团,阻力更可能来自香港本地。

大型万人布道会近年渐失效

全港性布道会曾经是香港教会大型传福音动员的有效策略,曾为香港福音带来不少复兴的气氛。1956年世界知名布道家的葛培理布道会、1991年彩虹布道会、1987及97年有包乐布道会、1989及2010年本港红黑皇布道会、2007年再有葛培理牧师儿子的葛福临布道大会,以及2017香港福音盛会等,都为为香港教界留下櫐櫐福音果子。每次的全港性大型布会都是不惜工本,吸引数以十万信徒赴会,决志者亦是数以万计。

然而"大型布道会效应"似乎越来越失效。以近年两次大型布道会比对,2007年的"葛福临布道大会"六场布道会经费2400多万港元,预计25万人出席,最后出席人数34万,3.4万人决志归主。2017年的"香港福音盛会"再投入大量资源,动员了逾900间教会、100间中学,逾60间机构,义工更逾9000人、陪谈员4000人、诗班人员2000人,但最后7场出席人数10.5万,1万人决志,只有原来预计的30万出席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时移势易 福音盛事拟临香江未被认可

然而随著香港社会及教内大环境的巨变,教内人士多认为大型布道会已不合时宜。今次葛福临布道大会再临香江并未被看好,亦面对教内舆论压力。香港福音盛会计划举办布道会的消息流出后,来自中国布道会迦南堂的牧师关浩然在脸书发布了评论。他指大型布道被批评为"高消费、高劳动力、低回报",每次主办方都要"出尽洪荒之力",认为如今全港教会每周出席人数不到20万、并且在移民潮、离堂潮、退休潮的冲击下年青力量离开的情况下,对布会的人力、财力和号召力都不感乐观。他又提到葛福临牧师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过从甚密,在后国安法时期和中美贸易战期间来港亦未为合适。

著名牧者林以诺亦于今年早前在个人平台频道讨论香港教会是否还有能力举办大型布道的话题。他认为近年香港教会人数流失严重,社运和疫后全港基督徒流失了百分之30,而且集中于35至45岁的教会中坚分子及领袖同工,支持大型布道会实力受影响。此外许多教会亦因人才流失而面临财政压力,大型布道会的经济压力自不容小觑,认为香港教会难以再举行类似万人大型福音盛事。

延伸阅读:
林以诺牧师:2025年的香港教会还有能力举办大型布道会吗?

  •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国圣经协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简称AB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相较于运动、冥想或与朋友相处,阅读圣经在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孤独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种更有效的自我关怀方式。

  • 美国教会借匹克球运动拓展社区与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运动,如今约有近2000万人参与。而如今,教会也开始利用这项热门运动建立社区关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荣牧师发文悼念:约翰·麦克阿瑟安息主怀,享年86岁

    "如果你还不认识约翰·麦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识到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满载讲道与写作的属灵遗产。"印尼布道家、STEMI国际事工创办人唐崇荣牧师说。

  • 专访华人护教学者骆德恩博士 为辩明真理寻索"不信的理由"

    华人护教学学者骆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书《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谨严的学术思维、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多年来刨根究问的难题逐一解答。《基督日报〉访谈骆博士, 对他为何投身护教学、护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护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约翰·派博:关于全球宣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

    "9·11"事件之后,这个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国人并非等同于基督徒。我们"首先不是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俄罗斯人,或尼日利亚人。在每一个国家,我们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楼顶上,对所有民族主义倾向者大喊:『在每个国家里,我们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国,我也是一个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