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若瀚牧師
中國人對流泪的傳統看法是:「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又說:「男兒有泪不輕彈。」為甚麼我們有這樣的觀念呢?因為流泪常被認為是無能與懦弱的表現,尤其損害男人「強人」的形象。
一直以來,中華男子漢在人面前必須強忍眼泪,不隨便將內心的感情表露出來。這樣一代傳一代,父傳子,子傳孫,形成男兒不輕易流泪的傳統文化。
然而,這種文化是否合乎聖經?值得商榷。聖經中不少屬靈偉人都曾流過泪:約伯在神面前眼泪汪汪(伯十六20);耶利米被稱為「泪眼的先知」(耶九1、10、18,十四17;哀一16,三48)。耶穌基督是「憂患之子」,在世時至少三次流泪(約十一35;路十九41-44;來五7)!被公認為「鐵漢」的保羅亦曾多次落泪,並且不諱言將它們記錄下來(徒二十19、31)。
保羅一生效法耶穌(林前十一1;參帖前一6)──效法祂生命美善的特質,學習祂「剛柔相濟」的性情。最意想不到的是保羅在「流泪」的事上亦學效耶穌。
耶穌面對強權而堅定不屈,在死亡的陰影下仍不改面容。祂對當時腐敗的政客發出嚴峻的挑戰,卻看顧卑微而貧寒的人。耶穌的一生顯然為當時社會帶來改革;不但如此,祂同時將「流泪文化」帶進新的境界中。保羅在上述這幾項特質上都與主耶穌看齊,一點沒有落後。
Like Us on Facebook
讓我們從三方面探討保羅流泪所帶來的屬靈信息。
一,不要多為自己流泪
看保羅的一生,可知他多次流泪,但他的泪是少為自己流的。 有一處經文似乎暗示他曾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而流泪。他說:「(我)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泪,又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徒二十19)然而細讀之下,發現保羅的「眼中流泪」是接續上文「服事主,凡事謙卑」,而不是連於下文「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保羅因為事奉主而流泪,我相信這與下文第31節所述三年以來勸戒以弗所教會有關。
詩篇記述一些困苦人用眼泪向神傾訴心曲(詩六6-7,三十九12,四十二3-4,八十5)。詩人強調,這種眼泪神會裝在祂的皮袋裡(詩五十六8),表明神的接納。然而,我們得小心,這種眼泪有時是流於感懷身世,自怨自憐,或自我申訴。這類自我成分較多的眼泪,少流為佳。
保羅是一條少為自己流泪的硬漢,然而他的心腸一點也不硬。他多次的流泪,都是為主,為神的國度與事工,為所牧養的人而流的。
二,常存一顆柔軟的心
導致流泪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由於有一顆柔軟的心。保羅在米利都對以弗所的長老說:「(我)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泪」(徒二十19),流泪與「謙卑」經常連在一起。只有心存謙卑、心腸柔軟的人,眼中才會出現泪水。
保羅不單流泪,更是經常流泪。他為以弗所教會「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泪」,(徒二十31),勸戒他們各人;為哥林多教會「多多地流泪」(林後二4)。真沒想到這位大使徒保羅,他的泪管竟是這麼發達!
保羅是一位外強中柔的使徒,他外表堅強,裡面卻有一顆軟綿綿的心。他好像母親對孩子一般,充滿關切的愛。由於這份愛,隨之而來是關切的「眼泪」。保羅在寫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時,將這種慈母的心腸表露無遺:「(我們)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 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前二7-8)這份關切的愛是基於一份心底裡的記掛:盼望所愛的人得到最大的支持,能有最好的表現,並達成最好的結果。
然而,這份愛亦有它堅韌的一面。因為對所愛之人的關切,又恐怕他們遠離神的標準與心意,所以心裡極度迫切,含泪責備他們的過錯。
保羅至少寫過兩封信給哥林多教會。他在哥林多後書說:「我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地流泪,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地疼愛你們。」(林後二4)保羅沒有因為哥林多教會充滿問題而放棄他們。反之,因他「格外地疼愛」他們,顧念他們,故此含泪寫信勸他們悔改並離棄惡道。這封「先前」的信看似是哥林多前書,但有學者認為那可能是介乎前書與後書之間的一封失落的書信。無論如何,保羅雖痛斥哥林多教會的罪惡,他那份用泪水洗滌的愛是無毋庸置疑的(參腓三18)。正是「愛之深,責之切」情懷的表現。
救世軍的創辦人卜威廉將軍曾被人問及如何可以有效傳福音。他說:「請嘗試用眼泪吧!」(try tears)是的!沒有關心人靈魂的眼泪,傳福音不會有深遠的幼纂C
請問:你事奉主是否到了一種不冷不熱的境地──心中對人的關切早已失去,對事工的熱誠早已冷卻,每天只是照章辦事,心靈麻木,一點感動都沒有?若是這樣,求神開通我們的泪管,讓它不再閉塞。
當然,若不是出於一顆柔軟與關切的心,眼泪是擠不出來的。因此,在求神賜下眼泪之前,先向祂求一顆熱切的心,好使我們不再用職業化的心態去事奉,不再冷漠,不再「不在乎」,不再將人的需要以個案形式去處理。
三,建立分擔悲情的團隊
曾有人說:「笑,世界和你一起笑;但哭,你就得自己哭了!」這句話反映了這世界的冷酷,缺乏同情。只知道沾別人的歡樂,卻不懂分擔別人的憂傷。
因此,保羅勸勉弟兄姊妹不單「與喜樂的人要同樂」,也「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保羅是一位流泪的使徒,他不單自己流泪,也鼓勵弟兄姊妹要為別人流泪。這種悲情的分擔,有時比物質的分享來得更寶貴。正如一首詩歌的歌詞說:「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分擔的重擔格外的輕。」
另外,這句話說明了基督徒「他向」的人生寫照。不是「為」(for)別人作甚麼事,乃是「與」(with)別人一起分享內心世界的喜悅,或分擔憂傷。 保羅在此強調教會要建立一個同甘共苦的團體,信徒須將自己的心敞開,與其他弟兄姊妹作心靈的交流。
要怎樣才可以建立這樣的團體呢?必須先有「同理心」(empathy)與「同情心」(sympathy)。「同理心」是心中清楚感到別人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同情心」是進一步願意與別人分擔他們心中的感受。惟有具備這兩種心態,才可以促使我們為哀傷的人灑下同情之泪。
其實,坐在別人身旁與他一同落泪,這行動看似簡單,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有人稱之為「恩賜」,但我喜歡稱它為「靈感」(「靈裡的感動」,而不是指文學創作上的思路)。有些人因為沒有這種生命的感應力,即使看見別人痛苦也無動於衷。
求神醫治我們的「冷感症」與「冷眼症」,不要因為太忙碌或太現實,而忽略別人感情上的需要。我更求神使教會成為心靈的療傷處與療養所,讓更多受傷的人在那裡得到醫治。
結語
阿拉伯人有一則妙喻說:「天使的眼泪,落入了張殼賞月的牡蠣體內,變成了珍珠。」我們可以將這句話更改為:「信徒的眼泪,落入神的皮袋裡,變成了寶貝的珍藏。」
因此,身為華人基督徒應該超越我們文化的傳統,要強調:屬靈的大丈夫流血亦流泪!我們要為神國度的擴展,多流激動的泪;為別人的需要,多流關切的泪;為哀傷的人,多流同情的泪。
本文選自聖言資源中心網站,經刊主蒙允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