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道宏
來到這個國家短宣,已經第三天了。我也開始對當地交通混亂的狀況司空見慣,不再大驚小怪。
這裡的交通,說難聽一點,就是毫無秩序,隨便停車;說好聽一些,就是每個司機都有超凡的駕駛技術。人和車子,還有牲畜和驢車就如過江之鯽,在熙來攘往的狹路上穿梭,交通規則如同虛設,我真羨慕他們有這樣的本領!然而,我也留意到,幾乎每部車子都是傷痕累累,顯然都是摩擦後留下的痕跡。乘坐計程車,就像在许多阿拉伯國家一樣,司機經常會伸出手,破口的指罵。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話,卻可以從他們的手勢、姿態裡,體會到他們的憤怒。
另外,我也注意到,司機們遠遠看到警察時,就會立即把安全帶扣回胸前,做個樣子,一過了警察,就把它解開。當我問他們繫安全帶的問題時,他們總是笑笑說:「天氣太熱了,繫著不舒服。見了警察才繫安全帶,只是怕他們找到藉口要我們停車。」另一位司機還說:「我們也要常常給這些警察小錢或是香煙,免得他們來找麻煩。」是的,這裡的警察薪金不高,他們權利的一部份就是向司機們收取罰款。
塞錢給人
這數天來,有位當地同工用汽車載我們進出。同樣,我發現他有個特殊的習慣,就是手上隨時都有一張當地最小額的紙幣(約等於美金兩角)。幾乎到任何地方,他都會塞一張給站在路邊幫他看守車子的人、坐在路邊的貧窮人,甚至也給路過的警察。
Like Us on Facebook
「你為甚麼這樣做呢?」我終於按捺不住問他。心中咕嘀多時,尤其看見他也給那些在路旁及巡邏的警察。
他莞爾而笑:「你看,我在車子的後視鏡上掛著一個十字架,要讓人知道我是基督徒。在這個最多回教徒人口的國家裡,基督徒是極少數……」
我也留意到,幾乎每部車子都掛著回教徒禱告時所用的鏈珠,作為好運、闢邪之用。
「大家都知道開這部車的車主是個基督徒;而且這裡的人非常貧窮,所以我這樣給人也是幫助他們。回教徒注重施捨、關懷貧窮人,清真寺也會分發麥餅給窮人餬口,基督徒在這方面難跟回教徒比,因此傳福音更加困難。」他娓娓道出原委。
「我們這裡的基督徒,都有那種『少數民族』心態,你知道為甚麼嗎?」他看著我,停頓了一會,卻沒有給我表達的機會。
「『少數民族』就是害怕逼迫。我們的女信徒是不包頭的。你看,在這個所有婦女都包頭的回教國家裡,基督徒婦女是多麼明顯的目標。要見證主,就是要表露身份,基督徒常有很大的恐懼與心理壓力,怕逼害的歷史重演。身為基督徒,簡單如衣著,就等於公開說:『我不像你們,我不是信阿拉的。』」這位弟兄繼續解釋。
「你知道嗎?每次我給別人錢時,都會說:『願上帝祝福你!』我很誠心的祝福他們,他們也會帶著笑容地接受。」他訴說著,語調充滿憐憫。
為要告訴他們「上帝祝福你!」
「可是,你也給警察哦!那會養成他們的壞習慣!」我帶著一點不服的語氣追問。
「他們也是貧窮人呀!他們的薪金少得可憐,若不藉著這項收入,何能養家呢?你可曾注意,在路上常有一排人擁擠著排隊?你知道他們在作甚麼呢?」
「他們到底在等甚麼?」我早已發現這個景象,只是還沒有機會查問。
「這些排隊的人,為的是要輪候回教基金會分發麵包給貧窮人。尤其最近物價上漲,輪候的人就更多了……。每次我給警察錢時,我同樣會說:『願上帝祝福你!』」
「現在你曉得我為甚麼也給警察錢了吧?」他笑笑地看著我,無半點怪責之意。
我恍然大悟,很想跟他說「對不起!」,卻說不出口,只能點頭稱是。我這個遊客(其實包括所有參與短宣的)不曉得此地许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故事,卻批判我的弟兄……我深深體會,這位弟兄在這樣的國家裡,是預備隨時付上生命代價來作基督徒的。
若我身居此地,我也會把十字架掛在車上,讓別人知道我是基督徒嗎?
當我遇見貧窮人,我會佯裝不見、迴避而過,還是掏出一些錢施捨並誠心祝福他們?
我也會「賄賂」警察,為的是有機會來告訴他們「上帝也祝福你!」嗎?
後記:
雖然旅程已結束,這個經歷卻一直縈繞我心。我在教會團契分享這個故事,會後一個姊妹帶點生氣地對我說:「你的意思是,我們可以買通警察嗎?」
「不!不是!那位同工並不是想從警察那裡得任何好處。警察只是他「施捨」的對象之一……」我企圖澄清,但從她的表情,我知道她並不滿意我的解釋。
「倘若你給別人而不期望任何的回報或好處,僅僅是出於憐憫與同情,這就不算賄賂。你不應該使用『賄賂』這個字眼!」又有一位弟兄跟我交通他的想法。
「其實,我們基督徒都應該待人友善良好的。每逢過節,我也給郵差、保安員一個紅包,表達我對他們的欣賞與感激,這也是建立友誼的一個途徑。」 他繼續說。
到底,藉著這件引起爭議的事,我學了甚麼課呢?信耶穌的人遇見窮困者,其信仰會使他(她)與異教徒有何不同?
我想起聖經有一段提到「沒有行為的信仰」的話:「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 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二15-17)
那麼,是不是只有基督徒或我所認識的人,才是我該幫助的對象呢?
蒙允轉自《傳揚》雜誌2012年3月刊:《傳揚》雜誌2012年3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