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欽牧師:生命的糧

耶穌的「所是」之一
2012 六月 14日, 星期四 9:05

作者:陳世欽牧師

在約翰福音書卷裏,耶穌基督所說的七個「我是」中,第一句為「我就是生命的糧」(約六35,和合本聖經),也有譯作「我就是生命的食物」(新譯本聖經),直譯則為「我就是生命的麵包」(I’am the bread of life)。

當我們思想這節經文之前,需要簡單了解背景。「我是」在約翰福音裏是很獨特的使用方式,或說是一個專用詞,由此引伸出很重要的信仰基礎。在聖經中,「我是」的使用有兩種方式。一是所謂的「絕對性」用法,出現過九次,都是為凸顯耶穌基督的神性——祂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是約翰福音的主題信息;二是加上謂詞的用法,雖然也反映了耶穌基督的神性,但更重要的乃是要表達祂對世人、對信徒的信仰意義。後者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

耶穌講這句話之前,行過一個很重要的神蹟,就是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之後,猶太人繼續尋找耶穌。為什麼?為了肚腹之慾。按照猶太人基本的信仰、傳統,有一種信念,即摩西在曠野的四十年如何幫助他們的列祖,把嗎哪賜給他們,相信將來的彌賽亞要延續摩西的工作。由此,認為耶穌若是彌賽亞的話,會繼續把食物賜給他們,自然就願意跟著耶穌,希望能夠得到飽足。

耶穌對「生命的糧」的講論給我們傳遞了三個方面的重要信息。

Like Us on Facebook

耶穌超越物質的價值

耶穌在第26-27節裏指明了這個觀念。麵包對猶太人到底意味著什麼?無論是當時或現今,這都是他們的主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

還記得五餅二魚的神蹟嗎?那五個大麥餅是用大麥,即糧食做的,這是主食,而兩條小魚只是配料。糧食是生命所需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所以當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時,這些猶太人馬上就能夠深切感受到。耶穌用這個觀念,目的是將猶太人的關注點從物質的層面帶到屬靈的層面。遺憾的是這些猶太跟隨者,吃了五餅二魚後,看到的只是物質的需要。

如今,他們繼續尋找耶穌,並沒有錯,只是懷以不正確的動機,僅僅為了填飽肚腹之需,還把耶穌與摩西相提並論,這是錯誤的神學思想。他們甚至認為耶穌是那位能夠提供滿足他們物質需求的對象,這也是錯誤的,因為耶穌後來所講的,跟他們的思想和動機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們只看重物質的需要與滿足,耶穌真正要給的卻並非如此。

嗎哪是物質,並不是摩西給的,乃是上帝從天上降下來給他們的,只是為滿足當時的肉身需要。第49和58節,耶穌基督重複說:你們的列祖吃了這個食物,即從天上降下來的嗎哪,接著的一句話,耶穌說得很不客氣。耶穌說:他們都死了。由此可見,物質只是短暫地滿足肉身的需要。

而當耶穌講這些話的時候,猶太人馬上就回想到舊約有關曠野的經歷,尤其進入迦南前摩西所說了一番話(申八3-4節),提醒他們上帝是如何帶領,並把天上的嗎哪賜給他們。然後聖經這樣提醒他們,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這句經節,後來耶穌在被魔鬼試探的時候,同樣被引用(太四4)。耶穌為什麼這麼說呢?食物當然是指嗎哪即糧食,這些都是物質。物質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是物質本身卻是暫時的,無法解決人的真正需要。

耶穌指出,物質不能真正滿足人的需要,而祂所給的,超越物質的價值。我們活在一個非常注重物質的世代,甚至稱得上是「物化」的世代,很容易使我們對人生價值觀的選擇模糊不清。

物質主義的核心是什麼?不是你對物質擁有的多或少,乃是我們對物質本身,抱以物質至上的態度。所以,耶穌基督說「我是生命的糧」,就是要我們看見祂超越了物質的價值。從而,讓我們正確看待基督徒的人生。

上個世紀,紐約著名大財主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是一個非常成的商人金融家。當他離開世界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好奇,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財產。尤其是記者,千方百計找到洛克菲勒集團的一名高級職員,想從他的口中挖掘出答案。見面時,記者很直接地問他,洛克菲勒到底留下了多少資產?你知道這位職員怎麼回答?他詼諧地說,所有的都留下了來(all of that)。

多麼有意思,而且有深度的回答。到底留了多少?所有!什麼意思?一分錢都帶不走呀!你有沒有好好琢磨這句話?我們往往感覺,物質重要到一個程度,讓我們拼命地掙,使勁地裝,直到最後,才發現什麼都留下了,實在沒有辦法,帶不走啊!

物質本身,並沒有錯。耶穌基督也是用五個餅、兩條魚餵飽超過五千人的。上帝按照祂的心意,看到百姓們如此可憐,沒有飲食。於是,整整四十年,除了禮拜天以外,每一天從天上降下嗎哪來餵養祂的子民,供應他們肉身的需要。

不錯,物質固然重要,但是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時,讓我們看到,祂不僅僅供應物質,更是超越了物質的價值。

今天,我們需要學習課。在基督徒生活裏,不要把物質看得絕對重要,不然的話對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就會模糊不清,這是值得我們深一層去探討的人生課。

耶穌滿足人屬靈需要

耶穌說了「我就是生命的糧」,接著說「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人,永遠不渴」。這讓我們看到第二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耶穌滿足人屬靈的需要。耶穌在講論中,談到你們以為嗎哪是最重要的,錯了!我才是真正從天上來的食物。耶穌把自己和嗎哪作一個所謂的對比,讓他們看見屬靈的信息,人的真正需要是那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物,耶穌就是那生命的糧。

由此,耶穌教導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人有屬靈的需要,而這屬靈的需要只有耶穌基督能夠滿足。所以才有「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約六50)的教導。並且在第51和58節又再次強調。

生命是指什麼?是指與上帝發生關係的生命,即新生命的本質,這就是屬靈生命的意義。為此,當耶穌說「吃我肉,喝我血」,乃是探討有關祂的受難和救贖。

我們藉著信,與基督發生生命的關係,就會永遠不渴、永遠不餓,就有永生。這也使我們想起了阿摩司書第八章第11-12經文告訴我們:「人饑餓非因無餅,人乾渴非因無水,乃是因為不聽耶和華的話。」為此,神的話才是我們屬靈生命的真正需要。

讓「生命的糧」充滿生命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基本的聖經教導,就開始思想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對基督徒而言,如果堅定相信耶穌是「生命的糧」,唯有祂能滿足我們屬靈的需要,那麼在我們的人生中,到底「吃」了多少「糧」?這不是指吃餅和喝杯的聖,乃是指日常的生活,到底讓耶穌的榮耀彰顯了多少,有多少時候活出了基督的樣式?

更進一步說,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能不能呈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我們生活的重心,是否從「物化」進入到屬靈生命的層面?因著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能否在每天的生活中去應對現實社會給我們的衝擊?

我們往往認為物質就是現實。當然,客觀地講,物質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每個人都活在「物化」的世界裏,有家庭、父母、夫妻、兒女以及孫輩,還有房子、汽車、工作、事業等,好不好?當然好。然而,必須明白聖經的教導,人生的實質意義不在於此。

上述這些固然重要,但根據耶穌基督的教導,假若我們人生中缺少了這「生命的糧」,沒有耶穌基督作為生命的核心,成為我們的主,所擁有任何物質的層面就都變成不真實了。

對基督徒來說,如何去應對每一天的生活,不在於我們擁有物質的多少,不在於物質條件的優劣,因為那是會有所變化的,可能就在轉眼之間即化為烏有。可靠嗎?實在靠不住。物質本身就好像嗎哪,他們的列祖吃了,還是要死。所以,耶穌說「吃我肉,喝我血的,永遠不死」。表明了什麼?就是在屬靈方面的需要,是最關切的,也是最重要的。為此,如何接受耶穌基督的赦免和恩典,遵循祂的教導,讓祂在我們生命中顯大,從而使我們每一天活得更加真實,這是對我們的莫大挑戰。

其實,我們擁有的物質越多,就會感覺自己越缺乏,因為人心貪得無厭,多了還要多,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得我們屬靈的生命被窒息。為什麼?正是由於物質本身是短暫的,無法真正滿足我們屬靈的需要。當我們的生活被物質填滿後,整個屬靈的需要就慢慢地被擠壓,使我們從心靈上感覺嚴重的匱乏,而越是更多地用物質來充填,必然造成屬靈的貧窮。

這就使我想起一本很有意義的書,描寫攀登全世界最高山峰——珠穆郎瑪峰時發生的一個故事。眾所周知,登山必備物品中,有一件是氧氣筒。而氧氣筒的容量是有限的,故此在峰頂上不能久留,到了一定時間就要馬上下來。

有一個叫Andy的隊員終於攀至山峰的最高點。哇!他陶醉於宛如仙境的美麗情景之中,感到多麼舒暢。隊員準備下山了,他還是一直說:「你們先下,你們先下。」等他準備下去時,卻發現氧氣筒的氧氣越來越少,開始不夠用了。於是,便通過報話機與山下的人聯繫:「我開始感到呼吸困難,該怎麼辦?」接著,他聽到對方回答說再往下走,途中會有氧氣筒供應站,供突發事件時使用。

Andy到了那裏,卻告訴山下的隊員說:「我看到许多氧氣筒,但裏面沒有氧氣,都不能用。」他的隊友下山時剛經過此地,非常清楚那裏所有氧氣筒都有足夠的氧氣。可是,Andy還是不停地喊著﹕「沒有氧氣,沒有氧氣。」隊友們想方設法說服他,讓他相信氧氣筒可用,他卻總是不信。

原來,Andy的腦部已經嚴重缺氧,神智有點不太清醒,盡管手中拿著的氧氣筒明明有氧氣,也無法使用,終因嚴重缺氧而身亡。

這個記載,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對基督徒而言,很多時候有類似的經歷。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有屬靈的需要,那是最關鍵的環節。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肯相信屬靈生命才是至寶,可以真正充滿生命,而錯把物質填滿自己,甚至將物質作為生命的終極追求,以致屬靈生命成了貧乏的空間。由此,生活陸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開始對很多事情沒有辦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致使產生各種各樣的難題,充滿苦毒。究其緣由,缺少什麼?正是「生命的糧」,沒有讓耶穌充滿我們的生命。

親愛的弟兄姊妹,讓「生命的糧」餵養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活像耶穌、事奉耶穌、敬拜耶穌、傳揚耶穌。讓我們活出榮耀、有見證的真實生命。

(作者為世界華福總幹事,使者事工特約顧問。)

蒙允轉自《使者》雜誌2012年3月/4月刊: 《生命的糧》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