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邢福增博士10月中一次有關中國新政權對社會影響的講座,提到大陸政府正收緊對意識形態的控制,並且近年意識形態的批判有轉向基督教研究之勢。
邢博士表示中國共產黨明白到政權的瓦解由思想領域開始,為穩定政權,對國內多元的聲音及思潮加以監管,謂意識形態工作。特別對於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加以防範。
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的研究的發展快速,不少大學學者及基督教研究的單位近三十年來顯出影響力。
意識形態工作蔓延到基督教研究
邢福增注意到近一年開始出現批評基督教研究的聲音,而這些觀點總計有數方面,包括他們認為基督教研究是「學術傳教」,特別美化和推崇基督教,將之作為道德源泉、民族根基和科學的前題,更將西方文明歸巧顝v教信仰,以致現在內地高等院校大學生有信教的趨勢。
另一批評是指學者強調中國要落實宗教自由背後有政治野心。批評者認為中國根本不存在宗教信仰不自由的情況,故此無須呼籲中國落實宗教自由,並指責背後有美國煽動,並打出「宗教人權牌」,增加外交談判的壓力。例如在國內高呼推動宗教法治,保障宗教團體及信徒權益的學者、中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澎被批評他的主張是打宗教自由的牌子向國家政策發出挑釁,有政治野心。
Like Us on Facebook
還有一種批評是指基督教研究背後有宗教滲透或政治滲透,如利用外國宗教團體在大陸境內非法傳教,物色人材出國深造後,再回國內傳福音;或利用外國非政府組織以慈善教育為名滲入傳教,更甚者是鼓勵境內外民運份子進行宗教、維權、民運三位一體,然後拉攏中國基層幹部鬆動中國防禦西方意識滲透等等。或在政府及宗教界人士培養親西方力量,或進行切斷黨與政府和外國基督教團體信教之間聯繫工作等。總括而言就是以宗教語言掩輓萓銴閬雂W的理念和核心價值,侵蝕了我國民眾愛國意識、民族精神,直接攻擊我國宗教人權社會主義制度。
這些觀點由多名有一定地位的人士發出,包括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中心主任習五一、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任組長杜繼文、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和河北省的社科院研究員徐鄰理等人,在2012年起發出多篇文章,矛頭直指中國內地基督督教研究的學者,諸如劉澎、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教授與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楊鳯崗等。
邢福增表示與很多內地學交談時,他們都認為內地的意識形態方面是收緊了,並對知識份子的影響力有特別的憂慮。他又認為基督教與普世價值諸如公民社會、人權和民主等有一定的親和力,因此引起政權的特別戒心實屬無可厚非。
鼓勵宗教團體進行公益慈善
另一方面有一個現象又對基督教有積極的作用。他說改革開放以來不少民間組織冒起 (NGO)以回應民間各樣的需要,當中沒有登記的有260萬個之多。政府對他們有所警惕,因為這些NGO關心中國民工、扶貧救災、愛滋病等問題,往往會觸碰到政策背後、社會權貴及各種利益等問題。政府擔心這些NGO一旦擴大,與教會聯手時,將成為東歐變天,推翻政權的力量。
但另一方面政府又願意他們的存在以紓緩社會矛盾,因此只要這些組織不多事、發出批評聲音,政府就讓他們服務社區。
在這個情況下,政府對宗教界進行公益慈善工作是相當歡迎,國家宗教事務局亦公開鼓勵及支持宗教界進行非營利的社會活動,例如災害救助、扶助殘疾人、學老、扶幼、扶貧、助貧、捐資、資學、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等。
邢福增說,全國最有活力的民間組織就是基督教,一些家庭教會把自己定位為「社區的教會」,願意為社區作出貢獻。他相信教會是需要進入社會的公共領域之中——不論是爭取宗教的空間,還是在社區層面作見證等。
他又說,雖然教會不能獨立登記成民間組織,但卻能成立慈善團體。他鼓勵家庭教會註冊慈善公益的合法團體對社區作慈善工作,一方面能真正進入社區,亦可令政府認識到教會誠意對政府及社區作出貢獻,從而減低政府對家庭教會的顧慮,並幫助信徒切實實踐對社會的使命。他相信這樣的做法將會挑戰重重,但他認識這是值得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