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宣教挑戰大 基督教領袖籲靈活應變

2014 一月 28日, 星期二 9:55

為推動「小商業週末(Small Business Saturday)」,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3年11月30日帶同兩個女兒,在位於華盛頓西北部的當地書店光顧,停留了半小時,與店員和顧客交談,一口氣買了21本書。無獨有偶,筆者居住地區的前三藩市市長布朗,於該日也是選擇書店作小商業發展的支持,在三藩市渡輪大樓親手挑選了4本心儀書籍,還對其他顧客調侃說自己不是作秀,是真正為買書而來。爲什麽這些政要選擇書店作為支持小商業的代表呢?

根據美國IBIS World 在2011年的估計,2012年美國本土書店的整體收入會下跌1.1%,但人均可支配收入(Capital disposable income)在同期則上升了1.6%。2012年會有600間書店關門,佔全美約三萬間書店的2%,員工人數會下跌0.3%。至於員工薪金,雖然會有升幅,但會比同期的整體加幅低了0.8%。據了解,實際的情況比估計更差。

與書店息息相關的出版業,有業界人士早在2010年直指香港的出版為「夕陽行業」。雖然在香港書刊註冊組申請書號的數字未有下降,但新書在書店上架後三個月,因銷量不佳被退回出版社的數字大增。香港出版業面對愛書的人減少,與出版唇齒相依的書店在租金高昂相繼結業的情況下,正在艱苦地經營。

基督教出版業在這大環境下,當然亦不好受。這幾年來,基督教出版界整體出版的書籍在減少,香港基督徒書店因各種原因被迫搬遷、縮小或關門。每年一度的香港基督教聯合書展上,已無昔日那種摩肩接踵,熱愛屬靈書籍的感覺。有出版聖經的同道在公開的通訊中表示,該機構在上一個財政年度出現了大額虧損,原因是正在服侍的大環境有了改變,投入龐大努力和投資的出版成書後,竟然變成一項可議價的商品。筆者在服侍的環球聖經公會和天道書樓,同樣面對著這些衝擊。正如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2012-2013事工簡報中說,無論大大小小的坊間出版社,經營艱難之甚愈演愈熱烈,是不爭的事實。基督教出版社更是在依靠奉獻和長期虧本下生存著。

Like Us on Facebook

面對這麼大的挑戰,基督教出版界和書店要如何回應呢?神已將文字工作的責任委派了,我們應如何迎接這些轉變呢?筆者有一些想法,希望從出版界和書店的角度,在本文中分享一些微見,藉此向業界人士抛磚引玉,同時讓讀者明白業界的情況,為業界禱告守望。

(一)文字宣教,歷久不衰!

自從人類有文字以來,文字陪伴著歷史,與我們的思想和文化一同邁進。基督教的文字工作雖然一直以來不廣泛受重視,但宣教與文字是分不開的。自1807年馬禮遜來華宣教,西方宣教士就開始在中國和周邊地區開設印刷廠和出版社,翻譯和寫作大量屬靈刊物。宣教士李提摩太指出,文字出版比建教堂、辦學校和開醫院來得快,是以百萬計地進行感化的工作。從中國的教會歷史中,文字佈道從未離開過,更是促進教會增長的其中一環。雖然今天網路事工發展快速,但雙方并沒有抵觸,文字透過網路仍然可以有效地將福音傳揚。蘇文峰牧師在一次文字與網絡宣教的講座中分享,文字與網絡宣教目前迫切地需要在社會上擴展,我們要學會使用公共網絡進入人群,使福音傳得更快、更廣和更遠。

可以肯定說,文字將被人類繼續使用,基督教的文字宣教,將歷久不衰,會繼續履行它的任務。但另一方面,我們要明白時代正在轉變,我們要有智慧地與這世代同行,不應執著在某一種的文字宣教模式上。筆者認為,基督教出版商除了在印刷的實體書上要精益求精外,在網絡的電子書上亦要急起直追,提供適時的產品給讀者,吸引和鼓勵流失了的讀者回來,並為未來的下一代預備網絡上宣教和屬靈的供應。在美國,電子書從2008年市場佔有率0.6%,已升至2010年的6.4%,升幅超過十倍。我們可以預期阅讀電子書的人越來越多,這是未來的大趨勢。出版商要繼續在文字宣教上有果效,筆者相信製作電子書是出路之一。

(二)心意更新而改變

誠言,對一些成年的讀者來說,因為習慣了實體書那種手感,阅讀感和擁有感,很難完全改變使用電子書。但因著網絡的發展,新媒介的方便和快速,很多讀者已改變了搜尋資料的方式,放棄實體書而轉移到互聯網上。其實,電子書確實有其好處和特點,例如攜帶方便,易於檢索和互動,容量大,隨意改變字體字型大小,具多媒體能等。筆者認為,阅讀仍然是讀者的生活方式,出版社要心意更新而改變,突破固有的範圍,以內容廚師的身份,專業的態度,向媒介發展,認真開墾這一部份的市場,向那些已流失的讀者提供優質和有分量的服務。

今天,基督徒出版社因著銷售疲弱,市場停滯不前,應該要作深度的調整,重新定義,才不會繼續被其他媒體分薄,有能力使用文字繼續完成宣教的使命。

(三)出版社面對的挑戰

讀者觀看電子書,喜歡使用阅讀器,包括:Kindle,Note,iPad,各式平板電腦等。要製作電子書在這些阅讀器上觀看,出版商面臨着四個主要的挑戰:

1. 製作費

如上文所述,大部份出版商在經營艱難下過活。要額外支付價格頗高的開發費用,使用符合國際標準通用的規格去製作,是百上加斤的負擔。況且,電子書的阅讀者是價格敏感人士,出版商必須要以銷售量來平衡收支,這將會是很大的挑戰。

2. 編輯

傳統的編輯,必須要學習有電子產品的視野。在開始編輯新書籍時,把電子書的格式與實體書的編排一同考慮,否則事倍半。資深的編輯能否適應新安排,編輯人才是否足夠,又是另一個考驗。

3. 市場策略

電子書的銷售方式,與實體書的行銷形態不一樣。實體書有地域界限,而電子書則可全球發售。出版商如何將新的電子書推廣至全球讀者呢?如何從地域市場進發至世界市場呢?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一個具考驗性的環節。

4. 知識產權

眾所周知,電子書在某些地區被解碼後,變成了免費互傳的產品,甚至拿來非法銷售,令出版商哭笑不得,血本無歸。用什麽方法杜絕這種情況呢?出版商有何妙計去對付盜版,保護作者和自己的知識產權呢?這件事並不容易解決,但必需要解決。

電子書發展一日千里,不但在文字上提供信息,現時更加上了話音、動畫、對話等能。例如有兒童的故事書,父母可以預先錄音,孩子就可以隨時邊看書、邊聽到父母讀書,增加親切感。預期,日後買電子書的人,就好像今天買手提電話一樣,不單能打電話,還要求有其他附帶的能。

(四)書店面對的挑戰

如果我們相信、並看到網絡書店在興起,實體書店正被吞噬的話,實體書店必須要考慮轉型,才能繼續生存,並更有效提供服務,支援出版商作前線的工作。筆者以長、闊、深這三個向度來思想這個題目:

1. 長度

要讓書店發展下去、有盈利的生存,整合和重組是其中的一個方法。在香港,交通比較方便,因著租金加幅驚人,一些機構的分區書店已開始整合成地域書店,減低成本。美國的Border書店結業前,有其他書店將它部份業務重組併入,有效地延續一些生命空間。

2. 闊度

書店的業務範圍除了影音、禮物等資源外,可考慮加入更多服務,例如提供休閒咖啡、小食,一些適合的座椅給讀者試阅,新書架上提供有作者親筆簽名的書,開拓付費圖書館等增值服務。

3. 深度

維護老顧客是一個上佳的方法。辦理會員卡,提供折扣優待,舉辦新書發佈會或講座讓作者與讀者見面,與網絡書店合作推廣產品,針對特定肢體例如教牧長執等提供貼身服務,都是很好的方法。

(五)總結

與筆者一同在環球聖經公會服侍、美國矽谷生命河靈糧堂劉彤主任牧師說,今天我們生活在快速度變化的世代,有人說每三秒有新網站誕生,每三十秒有新產品上市,連小孩都拿著電話用手指去滑,上網就可以看電視,手機搞定一切。面對這些媒體上的快速改變,教會不是因著年輕人容易沉迷其中而大力反對,就是保持沉默,置之不理。教會其實應該多多善用媒體,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文字宣教面對着新世代的需要,基督教出版界和書店要好好使用印刷媒體和網絡媒體,來服事這塊福音的大禾田。文字工作者更應多多善用實體與新媒體,以萬事互相效力為原則,在文字宣教上靈活應變,完成主耶穌基督所託付的責任。

(注:本文轉自《華傳》第二十五期,題目略有改動;作者容保羅牧師、陳肇兆牧師為資深文字服事者,現在環球聖經公會和天道書樓服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