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愛機械人」是否有助於結束賣淫和性交易活動,甚至提高人類的生活?美國《基督郵報》專文採訪了三位基督徒,從性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通過技術解決人在性方面需求來探討上述兩個問題。
報道指,有機械人技術公司正努力研製性玩偶,朝著設計出與人類進行性愛的機械的目標而努力。
除了盡力使機械人的動作和表情與人類極其相似外,一些公司更追求讓這些「性玩偶」在視覺和感覺上更栩栩如生,甚至使用人工智能,力圖令它們能夠吸取經驗教訓,作出選擇與人類進行互動。
只要技術上可行,製造商就能大量生產用於與人類發生性關係的機械人。有公司聲稱他們已經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性玩偶」——儘管結果遠低於預期。
Like Us on Facebook
電影科幻作家筆下的性玩偶
而在新科技的催化下,性玩偶早已出現在科幻作家的筆頭。一月份剛上映的《Vice》,就講述一個「快活機械人」有自我意識後的逃生故事,更遠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如1973年的《West World》和1975年的《The Stepford Wives》也有機械人的橋段。
甚至在1989年發佈的《Blade Runner》和2001年的《人工智能》,已經有了扮演性玩偶的機械人角色。電視節目《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一個名為「數據」的機械人角色就與人發生性關係。
性玩偶對社會有益?
有研究學者預測到2025年性玩偶將會進一步普及,更有認為性玩偶可取代性販賣者,從而杜絕性病和性交易活動。人工智能專家戴維·利維在其2008年出版的書籍《愛上並與機械人做愛:人類與機械人關係的演變》(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The Evolution of Human-Robot Relationships)中,認為「人們對性玩偶將習以為常,並且性玩偶對社會有顯著社會和心理上的益處。」
他甚至預測人類在50年內將與機械人結婚。他認為未來婚姻的本質「在於我們自己心裏對婚姻的想法」,「如果你和你的伴侶決定要結婚,那你就決定了之間的連接,以及你在這段連接中的目的」,這是他在2008年告訴《科學美國人》的話 。
性玩偶適於戀童癖者?
報道提到,目前人們可以為訂製的性愛玩偶選擇不同發色、膚色和體型。性玩偶也可以迎合客戶的各種幻想,諸如「孩子般的性愛機械人」就能滿足戀童癖者的需要,正如市面上就有孩子般的性愛玩偶一樣。
按照佐治亞理工學院機械人專家羅恩·阿爾金(Ron Arkin)的建議,孩童性愛玩具可被用於治療戀童癖者如同「美沙酮用於治療毒品成癮者」。
而在法律上,美國最高法院在2002年推翻了一項「虛擬角色的兒童色情製品」的禁令,認為法禁令犯憲法中的言論自由,因為在虛擬兒童色情製品中並未真正使用孩子;換言之,如果國會通過一項法律禁止孩童性愛玩具,法院也可循例將其否決。
基督徒如何應對?
但是有評論家指出,「自我為中心」就是造成世界一片混亂的根源所在。
關於性愛機械人是否「可以」製作的討論遙遙領先於性愛機械人是否「應該」製作的討論。對此,《基督郵報》特別採訪了勞德代爾堡第一長老教會(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輔助牧師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Benek),他是專注技術和神學的博士,還有幫助人擺脫色情和性癮的XXXChurch.com創始人克雷格·格羅斯 (Craig Gross),以及XXXChurch.com的博主雪梨(Shellie R. Warren)。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與機械人做愛顯然在神的設計之外。
格羅斯強調「與機械人做愛」遠離神最初對性的目的和意圖,雖然人們生活在一個「過分沉溺快感」的世界,但是他說:「快樂是一個好處,但並不是性的目的。」性愛目的在「與另一個人合一」,更具體來說就是丈夫和妻子成為一體(創世記2章24-25節)。
雪梨也認為性愛機械人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物理刺激,但無法代替通過性提供的人類連接。然而可悲的是人們「退化到不過是兩隻發情的動物的衝動性行為,而不是作為一體通過性分享愛和滿足。」
克里斯托弗則指,用性愛機械人填補人們在生活中的空虛\類似於今天被偶像化的藥物或飲食過量一樣,性愛機械人也被偶像化。
他說:「福音告訴我們,我們的目標是人在基督裏成長,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基督向着世界的救贖。」
「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更加完全,活出神最初創造我們的形象。相反,當背離神的意圖,崇拜性愛機械人,意即在性愛中崇拜它。他認為這不僅是搶奪神的榮耀,更把人自己置於非人化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