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聖徒各盡其職 兩青年牧師談「職場教會」

2017 十月 26日, 星期四 1:00

周巽正牧師及廖文華牧師在《共享觀點》中談論有關職場教會的模式及功能。(圖:《共享觀點》視頻擷圖)
周巽正牧師及廖文華牧師在《共享觀點》中談論有關職場教會的模式及功能。(圖:《共享觀點》視頻擷圖)

周巽正牧師及廖文華牧師在《共享觀點》中談論有關職場教會的模式及功能。

廖牧師指出職場教會的模式有四種:

(一) 跨越教會宗派的小組

這模式就如在醫院內的醫護團契,供需要輪班工作的醫護人員參與。而這些團契均來自不同的教會的信徒結集在一起。

(二) 不同教會各自成立小組

這與第一種模式類近,通常在一些比較大的公司裡,所建立的不單是跨越教會藩籬的團契,更可能不同的教會之間都在裡面各自開設小組。

(三) 公司內部建立教會

現今不少老闊都是基督徒,他們在公司內設立教會,並以員工為主要的福音對象。

(四) 教會型企業

這模式比較罕見,即是企業本身就很像教會。美國有一家由浸信會信徒建立、規模很大的速食連鎖店,該公司的使命宣言是「透過神所託付於我們的一切作忠心的好管家,以此來榮耀上帝」。這所企業成立基金會投放在青年及教育的事工上。除此之外,它們全美國兩千多家的分店在星期天、感恩節及聖誕節都不營業。

Like Us on Facebook

周牧師認為職場教會可以了解成「同質性的團契或小組」。在另一層面上,它是把教會或福音帶到人所在之處,針對一些因工作而不能在星期天參與崇拜的族群——如從事服務性行業者作調整,跳脫了所謂「主日」的概念。

廖牧師亦引用《聖經》保羅所說的話回應此觀點:「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羅馬書14:5)所以他認為不論在甚麼時侯,真能滿足人的需要都是好的。

廖牧師認為職場教會的意義在於基督徒要把神的國帶到職場裡,在當中傳福音、發展牧養的事工。周牧師更對職場小組有聖經式解讀,認為有初代耶路撒冷教會作先例——聚會模式一般在弟兄姊妹的家中,而非很多人聚集,與現今以小組形式連結在整個教會的架構之中相類。其運作模式具有彈性,能融入當地人所需。因此他認為現今教會也應當如此,才能更易走入社區和職場。

《聖經》則提及:「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廖牧師又提醒,職場上的信徒需要在屬靈的遮蓋之下,而在整個基督的身體裡,每一個職場的教會或小組都是不同的肢體,並需要跟其他的部分連在一起,如此互相支持、彼此鼓勵。在透過與其他弟兄姊妹連結和屬靈的保護之下,使他們能保持動力,面對著在職場上的各種攻擊和挑戰,使事奉的路走得更長久,而恩膏也更不絕地湧流出來。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