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在2月25日崇基學院禮拜堂於大齋期第二主日崇拜中證道,主題為「捨與得」,指出在上帝國度裡基督徒要學習捨棄為「他者」而擺上。
邢福增引用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對人類行為的解釋, 人生的抉擇都是以經濟的角度基於「得」與「失」來考慮。但被問及傳教士作出自我犧牲的原因,貝克指基督徒都是受「得」與「失」的標準定律影響,為得到別人的讚揚和尊重。
跟隨耶穌付代價卻彰顯上帝國度
邢福增以馬可福音第8章宣講門徒跟隨耶穌需要面對「得」與「失」。當耶穌追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說:「你是基督」(可8:27-30) 彼得似乎講出標準答案但並不知道「基督」的真正意思。耶穌卻跟門徒講述關於「基督」的身分:「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31節下)。到了耶穌在山上改變形象,彼得就興奮覺得「我們在這裡真好」(可9:5)卻被耶穌責備「千萬不可如此」(太16:22)。
Like Us on Facebook
邢福增指出,「彼得和門徒跟從耶穌被祂的教導吸引,但他們也在計算得失,我捨下所有來跟從祢,到底得到甚麼?」他指門徒跟從耶穌以為能夠得到許多好處。但耶穌要校正他們的心態。耶穌甘於忍受人世間的苦難,正是體會上帝心意的表現。因為祂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與使命即使受苦,「人子為了救贖世人的罪,使罪人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是必須要受苦的。受苦是『捨』己,卻使罪人『得』著新的生命。福音正是充滿著這種弔詭的張力:為了別人(他者)而捨棄自己,正是得著生命。」
邢福增解釋,在馬可福音8章35至38節,耶穌進一步作說明這種生命的「弔詭性」。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35節)邢福增指,耶穌從體會人的意思來「救」自己,其實是「喪失」自己。相反,體會上帝的意思(「為我和福音」)好像換來「喪失」自己,卻弔詭地是「救」了自己。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麽益處呢?」(36節)他指:我們體會人的意思,無疑可以「賺得」全世界,但代價卻是「賠上」自己。
「人還能拿甚麽換生命呢?」(37節)邢福增說,耶穌所指的「生命」,不是「性命」,而是「自我」。體會人的意思是扭曲了的「自我」。一個真正完整的「自我」,必須是按著上帝的心意而活的生命。
「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與聖天使一同來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38節)邢福增認為,「跟從耶穌作主門徒會被這個淫亂罪惡的世代視作可恥」,因為這個世代希望每一個人都只為自己而活。所以背起十字架既是各人付上不同的代價,但同時也是代表門徒群體一起彰顯出上帝的國度。」
中國老牧師的失與得
邢福增分享一位中國老牧師的生命見證,1957年被打為中央級別的五位基督教界右派之一范愛侍牧師剛於2月17日凌晨安息主懷,他在回憶錄中記下一生難忘的痛苦經歷:
在1957年11月6日晚上,范愛侍牧師上到會議場地的天台打算跳下去,了結人生,就在此時,他想起自己的蒙召與事奉,「今壯志未酬,捲入了政治運動,背上了滔天罪名,功尚未成,我即去乎?」
范愛侍忽然想到神子耶穌受撒旦試探的一幕:「撒旦曾誘使祂『從殿頂上跳下去』時,耶穌洞悉其詭計,斥其『退去』!我想,我該效法救主的腳步,懸崖勒馬。從而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但為此,我付上了沉重的代價,無情的挨批、痛苦的改造、屈辱的人生、艱難的歲月……。」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范愛侍在1978年5月獲平反,「如果范愛侍牧師預知他需要忍受22年,他大概不能熬過這8,030天。但他卻是在靠著上主,一天又一天地熬過。他真的喪失了許多、賠上了許多,但弔詭地在上主的國度裡卻救了自己、賺了及得著更多。」
最後,邢福增指一些為改變社會而選擇公民抗命的被囚青年人或流亡者,與邊緣弱勢者同行,看似「捨棄」卻是為了「他者」而擺上。
他鼓勵信徒在大齋節期再思生命,所持守「主和主的道」是甚麼?捨了甚麼?得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