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史課程擬刪基督教來華 校長憂「歷史空白」

2018 四月 3日, 星期二 2:16

國父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受基督教影響,相片為「孫中山紀念館」。(圖:網絡圖片)
國父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受基督教影響,相片為「孫中山紀念館」。(圖:網絡圖片)

香港初中中史科最新一份課程修訂諮詢稿發表,鑑於課堂授課時不足,有關利瑪竇、馬禮遜等西方傳教士將天主教及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基督教來華歷史將刪除,但中史科教師及校長指基督教來華對啟蒙中國現代化及香港發展有深遠影響,初中課程完全跳過不教,難以說得過去。

現行初中中史科課程把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概況放在課程乙部文化史的「宗教概說」內,連同佛教、道教、回教等在中國傳播的概況共教授五節。2016年教育局發表首份諮詢稿,建議在中二教授明朝時講授「基督教再度來華與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為課題。2017年進行第二諮詢時文稿表示有關內容應悉數刪去,以因應課時不足,加上前線教師要求加強歷朝衰亂,惟有「忍痛切割」。

但有基督教學校的中史科教師認為,基督教來華不僅對中國傳教,也促使西學東漸,對啟蒙中國現代化及香港發展有深遠影響,有助學生探古尋源,例如為何傳教士選擇香港為基地向中國傳教,香港對中國近代史有何角色,現今又如何發揮等,如果刪減有關內容,只講治亂興衰,師生都受影響,連就對讀的學校為何由教會辦學都再無從說起。

Like Us on Facebook

創校二百年的英華書院校長鄭鈞傑表示,「學校正是在這時代背景創校,早年傳教士更在學校翻譯《聖經》與中國傳統經典,印刷本港首份中文報紙《遐邇貫珍》等。」

他更指出,無論是洪秀全發起太平天國運動,抑或國父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均受到基督教思想所影響,「如果學生只聚焦於史事,而不諳背後的思潮與文化背景,認識未免片面及簡單。」

另一方面,他認為新課程強調了解香港與國家的互動關係,而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內容正是重要一環,「中史科課程有『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的選修單元,可見重要性不低,初中課程完全跳過不教,難以說得過去。」

鄭鈞傑重申,文化課題被逼「讓路」或許因課時有限而作的決定,但日後如何為學生填補課程的歷史空白,值得前線教師思考。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