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1歲男孩名叫巴特米拉德從小在暴力家庭過活,時常受父親虐打,打完後又要與父親一起看電視,周而復始受精神虐待;小男孩喜愛音樂,在後園自製星戰頭盔、聽音樂、收藏歌星錄音帶,父親不滿他游手好閒痛打一番。男孩除了捱打,每做任何事都被父親冷嘲熱諷斥責:「這能養活你嗎?」
父親曾是美式欖球隊明日之星,一次意外致腦創被迫退役,終日鬱鬱不得志。正在高中的男孩為了取悅父親,加入美式欖球隊奮力練習四處比賽,直至腳踝受傷被迫結束運動生涯。不幸臨到第二代,父親都仍是冷漠待他。
母親愛兒子,處處維護他卻受丈夫虐打,最終受不了非人生活捨兒子而去;男孩心靈破碎,長大後遠走高飛做浪子——浪跡天涯圓歌星夢,尋找自己應得的那份自我。
這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想更認識你》(I Can Only Imagine)前部分劇情。
Like Us on Facebook
小兒子、大兒子、父親靈魂的混合體
在《聖經》路加福音15章11至32節記載了一個講述浪子的故事。
故事裡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與大兒子。故事開始的時候小兒子主動要求父親分家業往遠方去放蕩。小兒子可以是代表主動富冒險精神的兒女,往遠方去未必去放蕩,或想想開創一番事業,只是遇到試探耗盡一切就窮困起來,甚至替人放豬,窮途末路終醒悟過來決意回家去。
大兒子難以寬恕敗家的弟弟,惱恨父親自己盡心服侍遵父命令,卻連一只小山羊與朋友快樂都沒嘗過。自鳴乖孩子的大兒因著許多慾望得不到滿足心裡充滿怨恨。
返回電影,兒子巴特可以說是潛藏了小兒子、大兒子、父親靈魂的混合體。可以想像得到,內裡的「小兒子」會質問他,在家裡究竟得到甚麼?為何不遠走他鄉做回自己?「大兒子」又出來指責現實中的父親:我是乖仔一名,在家盡忠職守,為了滿足你未圓的夢想連腳都跑壞了,但從來沒有得到一聲的稱讚;與此同時,內心的「父親」每天等待現實的父親回來愛自己。
不過,電影中的父親何嘗不是悲劇人物,我們又可否想像他的內裡亦深藏著「大兒子」的影子—— 盡力打好份球隊波,卻一次受傷事業盡毀,人生夢碎,又有誰來愛我?
當兩代浪子同住屋簷下,產生甚麼化學作用?如果不進入內在心靈妥善處理,可以是具毀滅性的破壞,炸毀寶貴的一生。
浪子是如何煉成的?
浪子不會一朝一夕突然出現,是經過長年累月被折騰磨爛而成的。據家庭治療之母沙維雅(Vrginia Satir)著名的冰山理論說出,人的運作有如一座冰山,表層看得見是言語行為,只是佔整體七分之一,水下面包含大部分的感受:喜、怒、哀、樂、恐懼、怕受傷害等;往下探索是期望;再探下去,是普遍的人性,如渴望被人愛、尊重、接納、認同;冰山最底層是自我,並非單純自我價值,也是驅動人的生命力。
一個浪子如果能夠打破冰封進入層疊的冰山內部探索人性根源,拆解環環緊扣的價值觀、信念、思想、態度、行為,好像回到未來改變過去的自己拯救現在的我,浪子可能就在現實的畫面中消退。因此,這套電影可以作為個人成長、家庭治療的研究個案。
正如沙維雅式的輔導,男主角巴特需要從新的角度回溯過去,發掘深層的自我,從而獲得力量解開心結。巴特的童年,價值的基礎建立在父親的期望上,所以縱使喜愛音樂,也加入學校欖球隊,以為取悅到父親就得到肯定和認同,結果呢?
另方面,巴特可能有著華人的性格特徵,追求和諧的人際關係,期望有家人的親密感情,結果?有次他在母親鼓勵下難得脫離籠牢參加生活營,興高采烈地過了幾天,可悲是回家卻目賭母親驅車疾馳而去離開他,唯一的感情依附繩子都斷裂了。愛原來是一種不穩定的元素,可以突然失去,他受到這種觀念影響及後,既渴望愛又怕失去愛,反映在他與女朋友分手的場面。
完美又如何? 做個 "I am OK Person"
暢銷書《尋找意義》(The Search for Significance)作者麥羅拔(Robert S. McGee)提出,一種假的信念會令人相信必須達到某些標準,自己才有點用處感覺良好,這種信念會驅使人走向完美主義拼命爭取成就,使人懼怕失敗。
巴特其實歌藝不俗,在學校被老師發現邀請加入合唱團,但他卻堅持自己未達水準而拒絕。巴特正就因為是錯誤的價值觀導致跌進假信念的陷阱裡,在面對父親的嚴苛、負面的批評,以為凡事盡善盡美才是成功,連本身擁有的歌藝才能都忽視和否定。內裡其實隱藏著一股憂慮,害怕再次失敗而被遺棄。
假信念會令人產生不平衡的情緒反應,這同樣出現在巴特的一場重要演唱會後,正當唱片製作人商討會否替他出唱碟,巴特已躁動不安,知悉不被接納及歌藝欠水準的評價,巴特按捺不住的辯駁,諸如粉絲反應熱烈,反指對方不懂音樂云云,鏡頭同時浮現過往父親對他的批評和責罵。
被人批評當然不好受,但不平衡的情緒反應代表著巴特仍活在「完美則成功」的錯誤價值觀和假信念裡,或許亦折射出浪子比喻中大兒子的心聲:就算做到最好又能得到甚麼?
心靈浪子(大兒子)要回頭,第一步放過自己吧!寬恕自己不夠完美,告訴自己我是一個「不錯的好人」(I am OK person),並不是因為我滿足了別人的標準,而是因為神已按我的本相接納我。神接納我並不是因為我的表現是否完美,純粹只是我與耶穌的關係,我可以放開懷抱,不再被懼怕失敗和積壓著的抑鬱纒繞。
當從創傷心靈走出來,感受到神在生命中的赦免後,你同樣地要去寬恕在某處得罪你的人,有些時候可以較平順,有時較難去做到。不論如何,寬恕別人亦要小心免墮入假信念:我盡力寬恕對方以換取別人對自己品格的讚賞,不要讓自己走回頭路。
還我本相— 尋回冰山底層老我
電影繼續發展下去:成長後的巴特傷心難過之餘認識了上帝,藉著信靠上帝得到撫慰和力量,回到老家探望垂垂老矣的父親,卻得悉他患了末期胰臟癌餘下四年生命,巴特藉著神賜下的勇氣決心與父親修補關係,寬恕父親過往所作,父親亦支持兒子追尋歌星夢。上帝亦賜予巴特靈感寫下《I Can Only Imagine》歌曲,藉以表達上帝給予他原諒父親的勇氣。
大團圓結局的背後是一個等待的故事:父親等待浪子回家、浪子等待寬恕自己、父子倆等待復和,等待盡是漫長的路。
復活大能的主,既能超越死亡 ,為世界帶來明光,豈不能醫治每一個潛藏在冰山最底層的老我,以致你、我、他一同還我本相,用真愛相待?縱使路漫長,還是值得等待,只要彼此認定目標,常存盼望,聖靈承載著我們的心靈,一起擕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