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勝醫生?沈祖堯:人性關懷無可取代

2018 七月 28日, 星期六 9:32

 

達芬奇機械人手術系統。(圖: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達芬奇機械人手術系統。(圖: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近月香港醫療事故頻生,讓醫生工作量超負荷的問題再次被關注。現時人工智能發展愈趨成熟,AI機械手術精準度勝醫生,是否能完全取代醫生位置呢?香港中文大學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在出席「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講及人工智能對未來影響很大,但不能如耶穌醫治人一樣給予人終極的關懷。

 

50%醫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由於人工智能對病人下出診斷、進行手術等治療所需時間大大縮短,而且提高準確度,不如醫生般有時亦失準產生醫療失誤,北京協和醫學博士朱穎在去年「xHealthTalk」健康未來高峰會上預計,未來50%醫生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美國直觀外科手術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研發的達文西微創手術系統(Da Vinci Si Surgical System) 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械人,廣泛應用於各類外科精準度比人類高,全球已有300萬宗手術成功由達文西機械系統完成。

Like Us on Facebook

人工智能取代不到耶穌

沈祖堯在「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中表示,機械系統的確能提供精準的手術比起人類來得更穩定和持續。但他強調醫護人員面對的是「人」,縱使科技怎樣創新先進,總提供不到「同理心」,醫護人員面對病人需要一份同理心。他指出,如果擁有所有治病的方法卻失去了醫病的意義;掌握到先進的醫療科技卻忘記醫者面對的是人,醫護人員便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專業如何定位。

神經外科醫生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生前的著作《當呼吸化為空氣》(When Breath Becomes Air)指,科學醫治不到人的恨與恐懼。保羅醫生被診斷出罹患第四期肺癌,在生命倒數的時刻寫下該書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書中寫道:「科學可以帶來許多新的知識、數據和能力,但對於人類生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份,包括愛、恨、希望、恐懼等,這些確實是存在的,也是無法被取代的。」

他又說:「身為一個人,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沈祖堯說,病人需要全人關懷處理內心的孤單,就如耶穌在醫治病人時伸手摸病人,並說:「我肯,你潔凈了吧!」 (馬太福音8:3),大痲瘋病立刻就潔凈了。耶穌用「觸摸」和「話語」來回應這位痲瘋病人的祈求,由此可見,耶穌不僅醫治身體疾病,更關心了解人內心的孤單與恐懼。

沈祖堯強調,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醫療科技多麼進步都無法取代真實的人性關懷。他認為,人工智能只是一種工具,不能成為控制人類的主人而人類變成科技的奴隸。相反信徒需看重人性終極的關懷,終極需要溫度、愛心和同理心的人。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