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修例事件,香港教會反應較五年前雨傘運動有何轉變?有學者、牧者與服侍年青人的信徒領袖出席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信徒培訓部8月18日舉辦的「政教分離下的教會與社會」研討會。學者分析五因素令教會群體憂慮失自由,另有信徒領袖泣愧青年人。
邢福增:教會是社會縮影反應也大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刑福增表示,反送中前香港人對社會沒有歸屬感,抱著難民心態,70年代後土生土長的年青人對社會歸屬感明顯提高,他們關注香港社會怎樣建設,所以出現70年代的學生社運關心工人,例如提出分娩假期,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上街遊行已經是很激烈的抗爭。
邢福增說:「相比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今天社會對反送中的反應明顯大得多,支持度也提高,教會是社會的縮影,今年5月已經有天主教及基督教會舊生聯署反送中,以一群什麼宗派什麼人名義發聲明,他們突破宗派的框架。」
Like Us on Facebook
他補充,雨傘運動與反送中引發教會的反應比較,今天教會關心反送中呼聲大,原因是「雨傘運動關注爭取沒有的事、將來的東西;反送中關注是已經有的人權、法治,擔心被剝奪。」而香港政府一直沒有回應市民訴求,社會人士產生恐懼包括基督徒群體,因此基督徒累積很多情緒,對香港警察執法濫權、黑勢力共融,社會與教會對反送中的抗爭活動包容也大。
蔡少琪:五因素教會、信徒憂慮
建道神學院院長蔡少琪從宏觀角度看教會回應反送中的態度和轉變。
他指, 第一,教會的反應是跟事件有關;第二,與管理權有關,例如教會關注特首政府的處理手法;第三,中國政府政治左傾,國內打擊宗教,政治與社會氣氛都收緊,基督徒擔憂將來失去宗教自由,習近平說的「黨領導一切,政主教從」這種思維令香港人擔心失去已有的宗教自由;第四,梁振英做特首年代社會氣氛都繃緊;第五,現時香港比「六四事件」年代更倚靠中國,營商者怕影響零售業而與改革派敵對,以致教會內部不同持份者也分裂。
蔡少琪親身經歷有教會聚會唱詩歌《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但該教會信徒中也有警員,他勸喻該教會牧師改唱另一首詩歌。蔡少琪表示,教會撕裂比以前深化,雨傘運動後有教會定了守則不談政治,但今次教會秩序表刊登為社會代禱也被信徒批評政教混淆,違反以前的守則,另外長者與年青人的思想不一致而產生衝突。
楊文玉:示威信徒群體拉闊
港澳信義會副監督、信恩堂堂主任楊文玉表示,其教會位於和黃大仙警署旁,會友150人來自中學生、職青、警員及其家屬、水警、懲教人員,還有教育界的校監、老師等,政治光譜由深藍至深黃。不過今次參與示威群眾拉闊,父母與長者都參加。
分析原因,楊文玉認為,今次反送中訴求單一,教會內部氣氛由雨傘運動開始累積了憤怒,所以信徒一呼百應走出教會參與抗爭活動。對於反送中教會的轉變是「信徒期望教會多發聲、表達立場」。她自言:「學習如何去牧養,與新一代同行,這是跟以前的牧養不一樣。」
章可銘:泣愧對年青人
職場教會信徒領袖章可銘表示,從前的他不想牽涉政治漩渦,今次參與抗議活動支援年青人轉捩點在於,一群年青人在金鐘港鐵站被警察截查,他感到非常不開心,於是走到金鐘與信徒唱詩支援。
這次給他帶來很大的反省,章可銘說:「為到以前對政治冷感、對年青人不關心認罪悔改,年青人的抗議行為是一次過彌補成年人的缺失。耶穌來世界不是坐在冷氣房,是親身去到年青人受壓迫受傷的地方,很多年青人的肉體都受到傷害。」
他更指,自己親身走到現場關心年青人,切身處地去想,他們的憤怒行為已經很克制,他們受的傷害何等大,「有年青人家人在『7.21』元朗白衣人無差別攻擊人的時候受傷,警方卻推搪不處理。」
章可銘認為,基督徒有三類:譴責暴力、選擇不出聲、前線保護受傷者。他強調:「基督徒不會逃避問題、主動關心時事,正如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去到受傷者,也有牧者到抗爭現場擁抱年青人。」
章可銘堅定表示:「三類基督徒之中,我會選擇做第三類。」說時哽咽、眼泛淚光。
章可銘分享,在這兩個月於砲台山設立自修室,讓年青人休息、預備將來如何加入社會,感恩業主支持他的事工,「令人感動是有弟兄願意奉獻薪金,還親自為自修室油漆、洗廁所,為的是服事更多年青人。」他說時不禁哭起來。
【編輯註:講者言論並不代表《基督日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