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司長研天主教會史:政教互動利宣教

2020 六月 18日, 星期四 17:53

台灣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姜森在華福TIPTalk論壇。(圖:華福視頻擷圖)
台灣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姜森在華福TIPTalk論壇。(圖:華福視頻擷圖)

政教關係一直是教會進行社關、傳道爭議的題目,台灣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姜森近月在華福TIPTalk論壇高雄場會以「建立神的國」為題,分析天主教會史,藉此疏理教會與政教的互動,有助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

台灣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姜森(Sen Chiang)指,其工作是負責有關梵蒂岡外交的利益,所以對天主教會有研究,最後受洗變成天主教徒。他在大會述說天主教會的歷史,目的是告訴會眾當天主教會腐敗的時候,神仍然眷顧教會還用它建立神的國度。

教權凌駕皇權

姜森指出,梵帝崗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將佔高雄市萬分之一。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相傳在大殿中埋葬使徒彼得,根據天主教會的歷史第一任教宗至今天方濟各共266位教宗。他研究這個歷史的時候發覺神在當中讓教會做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在教廷沒有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獨立,一切權力集中在教宗一個人身上,制度源自天主教羅馬帝國,當時是一個國家、一個皇帝、一個教宗,公元8世紀查理曼大帝受教宗加冕,好像舊約撒母耳先知一樣膏立掃羅和大衛,政權來自教權, 這種思想流傳已久,教會權力越來越大。

Like Us on Facebook

皇權凌駕教權

當皇帝權力越來越大不受教權控制,整個歷史就產生兩大爭議:誰最有權力任命主教?誰最有權力管理教會?教宗與皇帝國都認為是自己。到了1303年教宗權力衰退,法國皇帝權力凌駕教廷,拿破崙時代法國大革命民族主義興起,國家力量越來越強以至控制教會,教宗變成在法國的亞維儂(Avignon)而不在羅馬,天主教分裂。

今天的梵蒂岡教廷沒有三權分立,基本上是政教分離。姜森的工作幫助很多天主教會處理教會的事情,台灣的主教是教廷直接任命的,台灣教會的財產超過一百萬以上都要向羅馬教廷匯報。

政教互動年代

姜森繼續分析天主教來華時代的政教關係,利瑪竇1582年到澳門、1583年到廣州肇慶、1601年到北京,九年後死於北京。他在中國帶領200多人信主,其中一人是徐光啟。徐光啟是明朝崇禎年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事業的先驅之一。

利瑪竇在中國傳福音很低調,穿佛袍、建寺廟、聖畫的聖母抱耶穌,在中國人看來好像是觀音送子圖,他又幫皇帝修理西洋鐘、傳入西洋歷法、數學等。徐光啟覺得很有意思帶了一些王宮貴族信主。姜森指,今天的教宗就是想用這種文策略作為傳福音的切入點。

姜森回顧天主教會史指,在教權與政權衝突的時候,天主教會的理想仍是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如路加福音門徒問耶穌在天國誰最大,耶穌告訴門徒誰為首領,誰就作服事人的人,這就是神的國的意思。在台灣天主教會也服務基層、殘障人士、原住民等。

姜森以撒迦利亞書4章6節作結,建立神國的基礎在於:「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世界華福中心2020年全球展開新一波福音運動「煽風點火」計畫(The Set-A-Fire Campaign), 透過各場TIP Talk聚會邀請講者分享生命故事、交流、對話,共同探討上帝國度在各地跨代、跨界、跨文化的旨意及華福踐行的方案。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