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暑期班邀歐美教授講解「全球化時代宗教的多樣性」

2009 七月 22日, 星期三 14:48

7月13日至17日,第六屆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此次本屆暑期班的主題是「全球化時代宗教的多樣性」。

據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消息,此次研討班邀請了來自歐洲和美國共六名知名宗教學家。其中包括來自英國的三名教授,一是國際著名宗教社會科學家、英國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80歲高齡的大衛‧馬丁(David Martin)。他在世俗化理論、政教關系、福音派和五旬節派的增長等領域都有傑出成就。他此次主講的內容為當代基督教的發展。還有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會史教授、國際知名基督教史專家休‧麥克勞德(Hugh McLeod),他主講的內容是歐洲宗教的世俗化進程。另外,還有伯尼絲‧馬丁(Bernice Martin),倫敦大學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講宗教與當代文化變遷。

來自美國的包括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教授、人類學系主任,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主任魏樂博(Robert P. Weller),他近期研究重點為中國大陸、台灣及馬來西亞的宗教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角色。此次主講人類學視野下的當代佛教。另外一位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教授羅伯特‧郝夫納(Robert W. Hefner)是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副主任,學術專長為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他主講穆斯林與現代化。來自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教授、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楊鳳崗學術專長為美國移民宗教、當代中國宗教,他主講中國宗教的實證研究。

Like Us on Facebook

大衛‧馬丁教授為學員們講解了近30年來基督教福音派和五旬節派的崛起,以及志願性的基督教在全球的出現。代表了歐洲學者的基本學術傾向的休‧麥克勞德教授演講的內容是「基督教在歐洲和北美的衰退」,介紹了歐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現狀。另外還有台灣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趙星光教授為學員們作了「以宗教市場論分析台灣基督教的發展」的講座。

此次研討班還首次舉行了有關伊斯蘭教的講座。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郝夫納教授主講穆斯林與現代化。波士頓大學的南希‧郝夫納教授則為學員們介紹了伊斯蘭教與女權主義的最新發展。

此外,美國波士頓大學的魏樂博教授用流利的漢語給學員們做了有關中國社會的宗教和慈善公益講座,以其對台灣地區(鹿港鎮)佛教團體、基督教團體、地方廟宇的研究為基礎,通過對慈濟基金會發展壯大原因的研究與分析,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傳統在其各自的歷史發展中對公眾生活和利益的影響與貢獻。倫敦大學的伯尼絲‧馬丁教授精煉地概括了當代流行的一些宗教社會科學理論,以及圍繞它們的爭論。另外,台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蔡彥仁教授則講述了他對宗教研究之根本特質的理解。

此次共有102名海內外高校青年學子獲得結業證書。該暑期研討班自2004年開始,每年7月中旬舉行,邀請國際一流學者親授,已經培養了450餘名青年學者。

該研討班也顯示了中國亦越來越重視宗教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魏德東教授說:「隨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中國宗教豐富性的展開,對中國宗教的實證研究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