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彰興醫師信仰見證:活出基督的生命

2009 十二月 22日, 星期二 10:12

楊彰興醫師生長在臺灣基督徒醫師世家,後赴美深造成為核子醫學暨放射線醫學專家,由於他在醫療事業上兢兢業業、貢獻傑出,而連續多年被《New York Magazine》評選為「美國大紐約區『核子醫學』最佳醫師」。2003年,他又被《New York Magazine》評為「美國大紐約區『核子醫學與放射線醫學』最佳醫師」,當年,他是大紐約地區唯一獲得該殊榮的醫師。

许多人說,當一位好醫師很難;而一位好醫師又兼顧各樣社區服務的重要角色是更難。不但如此,一位好醫師,不僅長期致力於推動社區服務,同時又做到忠心事主,在生命中活出基督的樣式是難上加難。

然而,楊彰興醫師將三者都做到了:在職場上,他是一位醫術精湛、盡職盡責的優秀醫師;在社區中,他亦無私奉獻自己的光和熱,為社區人士所愛戴;在信仰上,他是良好的典範,身體力行、活出基督的生命,現在已退休多年的楊醫師全身心地投入推動家教會的運動。

他是如何兼顧好職場、社區與各樣服事呢? 本報記者日前專程採訪楊醫師,帶著些许疑問和好奇,走進他的人生與信仰世界。

記:本報記者

楊:楊彰興醫師

楊醫師出生在基督徒醫師世家,是第三代基督徒。家族中擔任教會傳道人及醫師的人數,三代加起來近六十人,一家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忠心服事主。對於如此蒙福的基督徒世家,不少人一定會好奇楊家第一位基督徒是如何「誕生」的呢?

Like Us on Facebook

記:楊醫師您好。能與讀者朋友談談您家族第一位基督徒是如何信主的嗎?

楊:我出生在臺灣南投竹山鄉下,是第三代基督徒。我祖父楊真是家族第一位基督徒。他信主前本是虔誠的佛教徒,有一次,我祖父在路上聽一位姓施的朋友講教會很好,基督徒都有平安。他被施友的話打動決定去教會看看,其實他信佛多年但整個家人都沒有平安,也是因這個緣故他樂意去教會尋找平安。

去教會以後,祖父發現教會真如施友講的那樣充滿了喜樂和平安。連續參加幾次聚會後,他就決定要受洗做一名基督徒。後來在祖父的感染和帶領下,他的七位公子、四位千金也都去教會並成為基督徒。從此我的家族發生很大的轉變。楊家三代出了28位牧師傳道、28位醫師,即便不是所有人作牧師傳道,但大家都在教會擔任服事的工作。前幾年,楊家組織一個大團圓的聚會,當時兄弟姊妹都由衷感謝我們的祖父,神通過他一個人將祝福臨到全家。

值得一提的是,我猜想向我祖父「傳福音」的施先生並非是基督徒,因為倘若他是基督徒,就不會用「聽說」的字眼來表達教會和基督徒有多麼的好。若果真被我言中,就說明神有時會借非基督徒之口來傳福音,現在回想起來感覺神的帶領真的很奇妙,改變我們大家族的一句話竟可能出自一位非基督徒之口。

楊醫師如今在職場、社區服務及教會服事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童年不少時光是在父親的診所度過的,父親的身體力行,讓童年的楊醫師耳濡目染,看到了父親每天是如何工作的,看到了病人康復時臉上綻放的笑容和對父親深深的謝意,使楊醫師在後來的工作中也像父親一樣兢兢業業。其實,在楊醫師眼中,父親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無論是對生活、對工作、對社區服務還是對人生的態度,這都潛移默化影響他日後努力成為活出基督樣式的人。

記:您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嗎?

楊:家父是位醫師,醫學院畢業後他留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當醫師,之後又搬到南投縣竹山鎮開診所,當年父親開業的情形我仍歷歷在目。在那個時代,竹山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病人要翻山越嶺來診所看病。有時,家父出外就醫。很多患病的窮人沒錢看病,家父不但不收分文,還把一些重患者留在自己家裏治療,直等到他們痊癒。家父的愛心付出贏得當地鄉親的愛戴,也讓我耳濡目染,影響我立志成為像父親一樣的好醫師。臺灣光復後,很多人推舉家父擔任縣長等公職。他不負眾望、任勞任怨,是一位人民的好公僕。這亦潛移默化地影響我要有為社區服務的愛心。

我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去教會,參加主日學,待我上高中時還在教會擔任主日學教導的服事。其實,那個時期我的信仰還挺膚淺的,教主日學也是義務性的去做,不過我對教學頗有興趣,所以帶著熱情很努力地教好。之後,我考上高雄醫學院,發現很多大專院校都有基督徒的團契,而且醫師是基督徒的比率高過其它行業的,再加上高雄醫學院也有不少的基督徒,於是我和幾位主內同學共同創辦了基督徒大學生團契,還出版了路加團契的刊物,這些是我在大學期間的事奉。

畢業以後,我原本打算馬上和同學去美國進修,但後來覺得先熟悉臺灣醫療情形再赴美深造反而會更好,因此我打消先去美國的念頭,決定到父親曾工作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實習。一年過後,我開始踏上赴美深造的道路,那時由於越戰的緣故,大批美國醫生被派遣到戰區,因此美國本土需要引入大量的國外醫師,象我這樣的醫學實習醫生,往往是美國各大醫院瘋搶的對象。我有個原則,無論在臺灣還是美國,都堅持選擇基督教醫院,因為我認為醫師懷著基督大愛的精神去治病救人很重要。最後我以實習醫師的身份到了紐約布碌崙的衛理公會醫院,那是一間由衛理公會在美國創辦的第一家醫院。

我原本是學內科的,但後來發現臺灣更需要放射線科的醫學人才,那時臺灣還沒有幾位放射線科的專門醫師。實習的最後階段,我們輪流到不同的科系學習,我對放射線科特別感興趣,放射線科副主任本身也是放射線科的醫師,他見我對放射線科很有興趣便問我是否願意轉到他的科系,我心裏自然100個樂意,不過考慮到我早已和醫院簽約留在內科,轉系難度很大時心裏便猶豫不決,不過放射線科副主任還是幫我說服了內科主任,結果我被破格轉入放射線科,現在覺得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待我即將完成放射線科的實習之際,放射線科開始組織新的科目——核子醫學。主任問我是否願意留下來擔任醫院核子醫學的主治醫師。核子醫學可以說是醫學上的一大進步,因為它能診斷出很多以前醫學無法診斷的疾病,因此我被安排提前轉入核子醫學科,並成為該科主治醫師。之後,我又順利通過放射線科與核子醫學科的專家資格考試,成為兩科的專家醫師。放射線科主任對我非常器重,後來在他的極力推薦下我榮升為核子醫學科的主任、放射線科部長。

除了盡力做好醫師救死扶傷的天職,我也教學相長,在擔任核子醫學主任時就組織住院醫師的訓練。那時,紐約很少有醫院開設住院醫師的訓練,這不僅要求醫師有相當的教學水平,而且諸多條件、醫療設備都要合乎高標準才能做到。由此可見,我在醫院的工作相當忙碌。

在衛理公會醫院辛勤工作多年,我有幸多次被《New York Magazine》評選為「美國大紐約區『核子醫學』最佳醫師」,就在我退休的前一年,即2003年又被選為「美國大紐約區『核子醫學與放射線醫學』最佳醫師」。當時,我是大紐約地區唯一獲得該殊榮的醫師。對此,我受寵若驚,深感自己是不配的,願把這一切的榮耀都歸給神!是神完全帶領我的人生,使我無論做什麼都是為榮耀祂,為祂而活。我於2003年10月正式退休,並決志完全事奉神,開始我新的人生下半場。

和所有人一樣,楊醫師亦經歷過人生的巔峰與低谷,但他告白基督徒擁有基督的生命,靠著信仰可以淩駕一切人生患難,而且在患難中更能見證信仰生活的寶貴。

記:您能總結一下基督信仰給您人生帶來怎樣的改變和力量?尤其在您處于人生低谷時,怎樣靠信仰去得勝困境呢?

楊:我覺得作基督徒是我人生的大福氣。人生一定會遭遇挫折、不順利,但信仰教我們如何去面對並得勝。剛才我沒有提到一點,其實我第一次大學聯考並未如願考上醫科,只是被牙科選中,當時臺灣只有三家醫學院,競爭非常激烈,即便如此,我仍堅持為考上醫科而休學一年,準備來年的聯考。

未能考上醫科的我心情很低落,於是我跪下來俯伏在神面前禱告,求祂憐憫我。我深信,神一定會很好安排我的人生。感謝神,第二年我如願的考上醫科。很多人以為休學是人生的一大損失,但我回想自己一年的休學生涯卻認為我不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收穫頗豐。因為相比其他同學,我有更豐富的人生阅歷,而且人也變得成熟、信仰也更加深入。後來我才知道在美國老師不但不反對學生休學,反而是鼓勵有加,因為老師認為休學可以讓孩子們更好認識世界、豐富自己的人生。這與我休學的體會不謀而合。

這只是一個例子,總之,人生肯定會面對無數個不如意的事情,但基督徒並不怕這些,因為我們有從主而來的平安和喜樂,有可以依靠的天父,靠著禱告基督徒可以得勝各樣人生的患難。因此每當我很軟弱、無法承擔各種挑戰時就跪下來俯伏在神面前禱告,求祂為我開路。神是信實的,祂必垂聽兒女的禱告,我不能處理的事情,祂都幫我解決。所以,基督信仰不是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我們需要親歷神的同在,活出祂的生命。

接下集 楊彰興醫師信仰見證:活出基督的生命(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