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改變世界從家庭開始(二)

專訪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創辦人楊彰興醫師
2010 一月 11日, 星期一 15:18

續上篇:

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改變世界從家庭開始(一)

正如前面所羅列的那樣,傳統教會模式的種種弊端和挑戰是顯而易見的,教會如何突破、改變一直是愛主、有心服事的弟兄姊妹所關注、思考的問題,不少弟兄姊妹在禱告中尋求神給予解答。多年來,楊彰興醫師就是這群弟兄姊妹中的一位,不過與他們不同的是,在聖靈的引導下,楊醫師先邁出突破的一步,因為他從神那裏得到了答案——家教會。總的來講,相比傳統教會,家教會的模式執行起來非常精簡容易,甚至任何信徒都能做;它不需耗費資源,達到了零開銷,亦沒有資格與門檻的限制。

傳統教會:以聚會節目為中心,讓人群進入教會

家教會:教會變成「家」,讓教會進入人群

楊:一般來講,傳統教會是以聚會節目為中心,各種敬拜過程都繞這個中心。但其實這樣的結構基本上對新來的人是不大友善的,他們會感覺自己在「破壞聚會秩序」。雖然教會針對他們配有「福音跟進計劃」,但成率並不顯著。相反地,家教會就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人來到家教會時,他們會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受到歡迎,因為家教會有的是家長和家人,讓人倍感家庭的親切和溫馨。

Like Us on Facebook

我認為教會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聚會地點與時間都應更有彈性,而以家庭為核心概念的家教會更容易讓新來的人看到何為教會的生活方式。就以史德頓島家教會的聚會為例,我們的聚會是輪流在不同的家庭舉行,開放的不僅是家庭,更是整個生活方式,這樣真切的生活見證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一個人。而且擔任家長的人完全出於自願,並非靠投票決定。重要的是擔任家長的弟兄或姊妹是有心把家奉獻給神使用,使家成為神的祭壇。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不會遇到無心或過於忙碌而在服事上從終身職打退堂鼓。

每次家教會的聚會,我們把開始時間一般定在周間晚上7點半至8點,早來的人可以參與15分鐘會前禱告。之後就進行愛宴。「愛宴交流」是家教會的特色之一,千萬不要輕看「用飯」,因為用飯時間最輕鬆,有助於大家敞開心,交流生活近況,拉近彼此關係;也可借著愛宴時間分享見證以及代禱請求等。

對於一般的傳統教會而言,準備飯食是不輕的工作,除了要收集「自由奉獻」,還要專門安排人準備飯食。但家教會對此問題處理得比較「自然」:每個家庭都會提前準備一道菜,即一家一菜,主人只是負責提供白飯和茶水,這樣大家下班後可直接來共進晚宴,不必花時間回家吃飯。結果不僅節省金錢,又減輕服事的重擔。

傳統教會由於人數眾多,弟兄姊妹互通較少,甚至走出教會再見面也彼此不認識,而一些新成員因人多受冷落而逐漸流失。相比之下,我們則不會發生這樣的憾事。因為家教會所獨有的家庭歸屬感吸引每位成員發自內心地不斷再來,彌補傳統教會在這方面的遺憾。比如家教會從吃飯到信息討論,大家都能盡情分享、在愛裏交流;同時,我們在信仰方面非常「透明化」,不會隱藏自己的軟弱和過犯,大家可以在愛裏彼此扶持、互相幫助。我可以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位在傳統教會服事十多年的弟兄,多年戒不掉煙癮。後來跟著妻子來到家教會,在弟兄姊妹支持代禱下,終於說出心中的重擔。結果,這位弟兄受到鼓勵,決定完全不藉助尼古丁貼劑或藥物,單單倚靠神來戒煙,只要一有煙癮就立刻禱告,目前已超過三年都沒有碰煙,而他能突破心防、勇敢面對自己的軟弱,正是家教會敞開、溫暖與愛的環境所致。

傳統教會:20%的同工服事80%的會眾,服事疲於奔命

家教會:80%的人服事20%的人,服事輕省快樂

楊:一般而言,大部分參加傳統教會的人是屬於會眾的角色,即20%的牧者同工、信徒辛苦地做所有的工作,而80%的信徒只是被動地參與,這樣一來,太多服事的擔子壓在少數人身上而讓他們疲於奔命,較難享受到服事的喜樂。

相比之下,家教會的模式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從一個家教會建立開始,每位弟兄姊妹都被鼓勵參與服事,在服事中學習、成長。結果是家教會80%的人服事20%的人,每個人承擔的服事壓力不大。當參與的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易感受到服事的快樂,結果讓教會整體的品質和效率也得到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家教會的服事和帶領工作非常簡單易學,剛來的基督徒參加幾次就可以服事了。所以家教會每位成員都有機會參與服事。

傳統教會:神職人員+平信徒

家教會:人人皆祭司

楊:「人人皆祭司」是家教會一大特色,在我們這裏沒有什麼所謂的平信徒與神職人員的區別。正如我前面所講,家教會給每位弟兄姊妹提供操練服事的機會,讓大家在服事中學習、在服事中成長。由於家教會操作簡單、易學,所以我們儘量鼓勵參加過幾次以後的弟兄姊妹帶領聚會中的各項服事,讓每位信徒都成為神的祭司。

雖然很多傳統教會亦提倡「人人皆祭司」的理念,但限於體系的原因而難以實現。所以現實情況是,傳統教會是一個(或一些)專業的神職人員負責餵養被動的屬靈消費者——平信徒。而平信徒們也安於現狀,他們把教會牧養、各樣事工以及傳福音的工作統統交給牧者同工去做,認為那些都是牧者們的「責任」,結果導致少數牧者同工服事到崩潰的情形。

傳統教會:儀式繁冗

家教會:操作簡便,自由靈活

楊:家教會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簡易」,省去不少繁冗的儀式。與傳統教會不同的是,家教會的崇拜程序提前幾天以電郵的方式發送給所有家教會的弟兄姊妹,這樣可事先準備個人服事的項目和預備信息分享的內容。

其實敬拜就是為了經歷神的同在,信徒以心靈、誠實的心來見主。所以家教會的敬拜不限於特定樂器、形式或技巧,即便開放場地的家庭沒有樂器可伴奏,甚至沒有懂聖樂的同工也無妨。大家翻開詩歌本獨唱、齊唱或點唱,或站或坐皆可。而且在唱詩中弟兄姊妹可跟著感動而自由禱告或分享,之後大家接著再唱。整個敬拜形式靈活多樣,為的是點燃敬拜的火熱氣氛。重要的是我們在敬拜中體驗神的同在,完全釋放地與神親近。

傳統教會:信息教導方式靜態、單向

家教會:信息分享方式多元、互動

楊:傳統教會的信息時間往往是牧者單向、靜態的方式把信息灌輸給會眾。其實無論從科學角度,還是現實情況來看,這種單向、靜態的教導方式的效率比較低下,弟兄姊妹隔一段時間甚至在走出教會大門時就把信息的大部分內容給忘掉了。

家教會則打破傳統,無人再唱獨角戲,而是在信息的時間加入彼此分享、討論、問答與自我反省是否落實神的教導等元素。這種互動方式不僅讓人很好消化聽過的信息,還能幫助人成為「聽了道就去行的人」。另外,我們探討的內容不再拘泥於聖經,而是把事先選定的優秀屬靈書籍拿來一起分享、學習。我深信,家教會多元、互動的學習方式更切合弟兄姊妹生命成長的需要,而且信仰上不會走偏。

傳統教會:等級制度鮮明

家教會:獨具一格的家長制度

楊:家教會不像傳統教會有鮮明的等級制度,所以就技術層面而言,家教會沒有牧師、主教、長執等教會領袖。但這不是說家教會一盤散沙沒有帶領者。家教會有獨具一格的家長制度,家長夫妻搭配是家教會的帶領者,但就其本質來講,家長也是普通的家教會成員,他們只是擔任屬靈的父親(母親)角色。要講明的是,家長有別於傳統教會的牧者同工,家長可能信主較久,擁有成熟的基督徒生命,經歷人生的各樣試煉,一般謙卑、可靠的父親、母親就可以勝任家長職分。所以,家長不一定是具有講臺魅力或是學識淵博的教師,更不是非要從神學院畢業才能擔任。所以這樣的「家長」是很容易找到,而且也不難培養,無需耗費時間去神學院裝備。

那麼家長是如何產生的呢?以我所在的史德頓島家教會為例,擔任家長的人完全是出於神的感動、自願,並非靠選舉投票來決定。所以,弟兄姊妹若有感動出來服事神、願意開放家庭就可擔任家長。家長是終身制,但仍有較大的自由空間,比如家長有意屬靈的安息,就可以暫停服事;或者中途因有事外出需要請假,就可以安排「家人」到其它開放的家教會,大家互相支援,不會讓聚會因家長的問題而停頓。

家長是以父母之心來愛護弟兄姊妹,而非靠權柄來強制命令大家。對於一些事情,倘若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就會帶著尊敬彼此的心交換意見,如果這樣做還是意見不統一、看法不一致,那麼能夠為結果負責的人將做最終的決定,以避免無休止的爭論。無論決定如何,大家都要順服。雖然順服是很難的課,但我們也要謙卑地去學習。而且要順服的不是個人的決定,而是異像的完成。

家長真的不需要上神學院嗎?服事神必須具備神學學位的資格嗎?

記:說到這裏,我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和我有同樣的疑問,那就是家長真的不需要上神學院嗎?家教會剛開始之際,家長還可以比較容易帶領。然而,待家教會迅速增長,如何裝備更多合格的家長來適應家教會增長的需求?

楊:首先家教會的領袖養成觀不是主張家教會的人自己創作出來的,而是源自耶穌基督的榜樣,這一點非常重要。耶穌呼召門徒說:「來跟從我。」這句話就是說基督徒要效法耶穌的榜樣,在生活中向主學習,這就是耶穌教導門徒的方式。我們認真讀聖經就可知道耶穌從來沒有給像今天的神學院那樣長期、系統地培訓學生,而是引導門徒跟從祂的生活,讓門徒邊看邊學。所以,耶穌不是偏重學問教導,乃是看重門徒跟著祂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做個好門徒。因此,家教會注重弟兄姊妹要直接從服事中實地操練信仰。其實,我們可以把看此問題的眼光放的更大,除了信仰,很多學科、技術都是需要在實踐中學習,單靠理論是無法學會的。就像我的醫師行業,還有游泳、開車,需要多操練才能徹底掌握那個本領。信仰也是如此,傳福音、禱告、帶領敬拜或詩歌讚美都不需什麼深奧的理論,也不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只要效仿做幾次就能學會。

其次,服事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因為福音本身就很簡單。家教會的服事操練對一般傳福音已綽綽有餘。事實表明,好牧者不一定是高學歷,也不一定非要受過神學訓練不可;反之,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是好牧者。家教會的學習方式很多元,有心當家長的人不用刻意到神學院去修課,可以直接在服事中學習,就如初代教會的信徒一樣。這樣做是最簡單、最省時、最經濟的裝備方法,要比直接去神學院受裝備更實用。再次,一些神學院也需要反省和改變的地方。現實情況不容置否,不少傳道人在神學院畢業後就被派到教會去了,他們只學到了概念,頭腦充滿了知識,但缺乏真實的生活經驗,從而導致這些神國工人不合教會所用。我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信徒先有一定的工作經歷,帶職事奉一段時間後,若覺得有需要可再進修神學裝備。我從醫多年對此深有體會,親身經歷過病痛、體恤病人之苦,有助於懂得如何當更好的醫師,才瞭解病人最需要什麼幫助。實際上,現今的醫學院也意識到,過去七年醫學專業知識的灌輸不是訓練傑出醫師最有效的方式。最新的醫學教育,是讓醫學生從入學第一年就參與實習,從臨床實習中,往往學得更紮實。同理,神學生有社會上的歷練,才能真正體會民間疾苦;否則,給予弟兄姊妹的咨詢和建議將脫離現實。雖然,每個讀神學院的人都有心服事神,但要破除「服事神必須具備神學學位的資格」的迷思,因為流於知識的傳授,很容易忽略生命的更新和榜樣。

另外我覺得神學生、傳道人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話可以在牧養上更加獨立自主。北美不少華人教會的一些牧師、傳道成了教會的「雇工」,奉獻多的信徒成了說話更有份量的「雇主」,牧師、傳道在牧會時要看「雇主」的臉色行事,不敢得罪他們。這樣的教會怎能把真道傳開?牧師不能為了拿到穩定的薪水而這樣委曲求全,因為牧師不是職業。最理想的情況是,牧者有獨立的生活來源,可以負責自己的財政,不必依賴教會固定的經濟支持,完全憑信心仰望神的供應,這樣才能完全委身於神的服事,做好神僕的本職工作。

記:我現在理解您的想法了。但這樣一來,家教會不就是在減少傳道人的服事空間,讓很多全職事奉者面臨「失業」的危機嗎?

楊:恰恰相反!家教會不但不會減少全職傳道人的服事空間,反而為他們開拓更多的服事機會;另外,家教會不是要完全取代傳統教會,以國度觀念和大家都是一家人的觀念,傳統教會可以和家教會並同發展,所以也不存在讓全職傳道人失業的情況。事實上,我當年並非要獨立開創家教會,而是努力嘗試在自己的傳統教會內開展家教會,因為家教會可以促進傳統教會的復興,但有個前提條件:在傳統教會內運行家教會模式需要得到所有同工的支持。這個問題我可以稍後再談。

我先前提及家教會可以由普通弟兄姊妹來帶領服事,服事者也不一定要受神學裝備,這好像容易讓人誤以為家教會不需要牧師、傳道人,也搶佔他們的服事空間。但其實這些想法是多慮的,因為世界各地都很缺乏神國的工人、服事的需求太大;另外,家教會倍增速度快,可以為傳道人提供更多服事的空間。現有的牧師、傳道人不妨支援當地的家教會,成為家教會的顧問,以協助家教會的成長。雖然家教會強調沒有專任的牧師和傳道人,但他們可擔任家教會顧問的角色,以達到彼此聯盟的作用。待家教會有需要時,牧師或傳道人可以協助教導聖經、參與探訪、到處福音佈道等。

之後我會談家教會與傳統教會的並行發展。其實,參加傳統教會的弟兄姊妹可以再開展家教會,兩者都不會衝突、耽誤;倘若傳統教會有開拓家教會的心胸勢必促進教會的復興。這樣一來,教會牧師、傳道人怎麼可能會因此失業呢?

國內外有幾位牧者和傳道人非常喜歡來史德頓島家教會,他們都很認同家教會的理念。但方式並不像傳統教會那樣單純由這些神職人員釋經講道並主導整個聚會。而是一起參與家教會的敬拜、禱告、信息分享等。當這些牧者面臨經濟上的需要時,家教會的弟兄姊妹就會憑感動和信心奉獻支持,而不是提供他們固定薪水。

接下篇:

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改變世界從家庭開始(三)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