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式抗爭衝擊教會 香港學者帶出反思

2010 六月 4日, 星期五 16:08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關啟文博士近日主講了有關後現代主義大師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講座,剖析了香港近年的社會抗爭現象,以及教內在後現代思潮下受到衝擊的情況,以及教會可以作出的信仰反思。

關啟文博士表示,香港近30年的民主運動的調子多體現「民主人格」,著重和平與理性,側重體現理性對話、共同審議的程序以及寬容別人的精神文化。然而近幾年香港的社會抗爭漸漸出現另一種範式,從社民連三子議會的肢體抗爭、八十後反高鐵運動衝擊立法會、追擊民建聯贊助的商台節目等等,均見抗爭者不自覺地將自己看作正義的代表及隨意指控別人動機,並出現更多破口大罵、聚眾齊罵、針對個人及發動肢體性衝擊等激烈而非理性的表達手法。

這種抗爭不單出現在社會民主運動上,基督教內亦未能倖免。這包括去年2月中的「反宗教霸權遊行」、今年4月信徒衝擊港福堂事件,以及近期飽受教內關注、上月23日「回歸基督精神同盟」衝擊「全球禱告日」的事件等。

他相信後現代思潮能解釋這種種的改變的部份成因,因此以「社會抗爭與傅柯權力觀——基督教角度的反思」來與大家討論此議題。

他簡述後現代主義者否定絕對真理和價值,並認為真理是用以壓迫他者的工具,將任何對人生與世界全面及一元的解釋視為「霸權」。後現代主義大師人物傅柯更認為真理是權力建構而出,並且是權力的工具,用以壓制別人。這樣的權力出現在各種社會結構裡,用以控制及壓制人們,這些權力機關包括學校、教會、精神病院等等。一切「知識」與「價值」視為合理化既得利益的工具,因此強調聖經真理和道德信念的基督教就難容於後現代思想,更成為鬥爭對象,如明光社持基督教道德價值立場進入公共空間時,難免成為一些團體集中對立的對象。

Like Us on Facebook

相對主義、解構主義等成為後現代拆解權力的方法,其中關博士特別提出「懷疑詮釋法」,指出這是後現代的思維方法,就是詮釋別人的動機加以懷疑,並將對方定性用以反駁,例如認為宗教人士指出同性戀的問題的動機是要鞏固其宗教勢力,因此將其觀點都視為語言暴力,並加以反駁。他認為這種思維方式脫離了理性,容易演變成對話的窒礙。

關博士帶大家反思信仰。他表示,教會的權力與教論述的確難以分開,因此有需要反思有在何情況下是濫用了權力或真理,例如罪惡感是否會扭曲了信徒人格發展,會否令信徒形成「順民心態」,或造成「權威主義」人格等等。

他亦認為教會對社會的關心實在太少,甚至行好義、好憐憫亦被視為「搞事」,因此認為教會必須先改變。但在表達手法上,他認為基督徒參與社會事務時應堅持用和平、理性和非暴力的手段,謙卑而不狂妄,接受多元社會裡本身有不少難以消解的價值分歧,因此應盡量求同存異,不將對手妖魔化,亦不作教條或霸道的民主派。他又指出要謙卑,接受每個人對公義的理解都有錯誤的可能,因為自義是中斷對話的開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