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紐西蘭開拍

2011 三月 22日, 星期二 19:19

一直因為各種因素而延期的電影《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已於21日起在紐西蘭威靈頓順利開拍。這部取材自同名英國經典奇幻故事的鉅作預料將大受歡迎。

《哈比人歷險記》由奧斯卡獲獎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執導,分為上下兩集,是電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的前傳。電影公司預計上集會在2012年12月份推出,而下集則會留待2013年與觀眾見面。

這部預算高達5億美元的電影自策劃開拍以來一波三折。去年,電影公司曾考慮將製作地點從紐西蘭遷到東歐以降低成本,怎料卻遇到工會上街抗議,威脅抵制電影拍攝。直至去年10月底,紐西蘭政府通過法律改善稅收及勞工法,電影公司才決定將製作保留在該國。今年1月份導演傑克森因患病入院,2月份紐西蘭基督城又發生了6.3級大地震。最後,考量到拍攝時間、演員檔期及季節因素,電影終於在本月正值秋季的紐西蘭開拍。

《哈比人歷險記》= 魔戒前傳?

電影《哈比人歷險記》將同名的英國經典奇幻故事搬上熒幕。這部 1937年出版的奇幻故事是由J.R.R托爾金(J.R.R. Tolkien)所著的。根據《哈比人歷險記》原著,故事主角是哈比人比爾博‧巴金斯,他被巫師甘道夫挑上,與十三個矮人組成探險隊,前往有一條惡龍守護的孤山,展開了尋寶之旅。途中雖然歷經食人妖、半獸人和惡狼折騰,但也結識了很多不同種族的友人,比爾博更因緣際會地得到了一枚魔戒。探險隊最後斬殺惡龍,矮人們佔據了寶山,並與人類為了寶藏開戰。但在比爾博和甘道夫的協調,以及魔族的來襲下,人類與矮人聯盟擊潰了魔族聯軍,勝利的一方分得了財寶,比爾博回到哈比屯後,成了一夜致富的傳奇人物。

Like Us on Facebook

托爾金在寫完《哈比人歷險記》之後,又接連推出《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他因此而一舉成名。

雖然《哈比人歷險記》被很多人稱為「魔戒前傳」,但是托爾金本人卻不太認同。托爾金最初寫《哈比人歷險記》時以孩童為對象,只是一篇有趣的故事而已,所以內容單純不含任何隱喻。他後來寫的《魔戒》則加入许多元素,特別將主軸定位在比爾博的戒指,善與惡圍繞它發展。作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托爾金希望通過《魔戒》來探討基督信仰,突出道德倫理及哲學方面的主題。

誰是托爾金?

托爾金是著名基督徒作家及神學家C.S.魯益師的好朋友。他們兩人在1926年某教授會議上惺惺相惜,發現對方有不少共同興趣,如詩詞、語言、神話及講故事等。兩人亦在分享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中,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身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托爾金在1931年帶領無神論者魯益師接受基督信仰,只是魯益師加入新教聖公會而不是天主教會。

托爾金在1936年出版了《哈比人歷險記》,當時他表示這部系列著作是以與魯益師的一些信仰對話為根據的。與此同時,魯益師出版了多部經典神學著作包括《地獄來鴻》,漸漸被譽為「平民神學家」,這令甘於過安穩及敬虔的生活的托爾金感到不安。

1947年,魯益師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隨著1950年代期間《納尼亞傳奇》系列的出版,魯益師的名氣已經盖過了托爾金。1952年,魯益師憑著其甚具影響力的著作《返撲歸真》,成為了一代現代神學家。

托爾金及魯益師亦開始彼此批評對方的文學風格。魯益師主張多產,他會盡快寫完盡快出版。托爾金則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花了近17年時間來完成《魔戒》系列。托爾金竭力把宗教主題隱藏在《魔戒》的故事中,而魯益師的《納尼亞傳奇》卻充滿了基督教的比喻。儘管存在分歧,兩位作家繼續在各自事業的關鍵時刻互相啟發。

後來魯益師娶了一個離婚的美國女人,這是身為天主教徒的托爾金所不能認同的,自此兩人的友誼瓦解,不再相見。魯益師在1963年去世,托爾金在十年之後亦隨著離世。最有意思的是,魯益師和托爾金兩人的經典著作今日都同樣深受全球信徒及非信徒的愛戴。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