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書豪熱反思打破傳統傳福音模式必要性

2012 二月 29日, 星期三 17:42

作者:楊彰興醫師,北美華人家教會先行者、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創辦人

誰是把福音傳播得最迅速、影響最廣泛且最具魅力的佈道家?是葛培理牧師?布永康牧師?還是唐崇榮牧師?在我看來,非NBA美籍華裔球星林書豪莫屬。

一鳴驚人的林書豪在NBA賽場上掀起了一股熱潮,媒體稱其為「林來瘋」(Linsanity),他成為美國各大電視、廣播、平面及電子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人物。不僅如此,林書豪的魅力席捲全球,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的數億華人都把林書豪視為偶像。據搜索引擎谷歌(GOOGLE)統計,截至2月21日,網路上對於林書豪(Jeremy Lin & Linsanity)的全球搜尋總數,達到4億2425萬筆(且仍持上升趨勢),遠超擁有3億搜索量的「籃球飛人」喬丹(Michael Jordan),「林來瘋」的名字果然名不虛傳。

眾所周知,林書豪是信仰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他無論在公開演講,還是接受媒體訪問中都敢於分享自己的信仰見證,並把所有的榮耀歸給神。隨著林書豪的爆發,林書豪的球技和他對基督信仰的熱心一併成為大眾的焦點和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就連很多牧師在講臺或者自己的社交網站上都用林書豪的見證傳福音。正如林書豪所言,基督信仰在他人生中佔居極大的份量,可以說沒有基督信仰就沒有今天大放光彩的林書豪,所以他常自稱「為上帝打球、為天國的獎賞而活」。正因如此,所有媒體對林書豪的深度報導都離不開他的信仰,這有形無形的助福音大大傳開。

Like Us on Facebook

在短短一週的時間內,林書豪的信仰見證藉助傳統和新興媒體的平臺傳給了全球數億民眾,他對信仰的忠誠和執著很自然地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其如此高速、廣泛的傳福音果效令很多著名的佈道家、名牧都望塵莫及。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林書豪透過各大傳媒分享見證只是他基督生命自然的流露,整個過程他未花一分錢;相比之下,若要辦一場佈道會需投入巨大的資金、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林書豪面前,傳統佈道會顯得相形見絀。因此在興奮之餘,我們有必要從「林書豪熱」去反思、檢討傳統傳福音模式以及教會、神學院對傳道人資格有形無形的限制的規定,因為這樣的反思將有助於基督教大幅加快本地傳福音和普世宣教的工作。

更多的「林書豪」需要湧現出來

林書豪的爆發讓人看到了基督信仰的力量與重要性。所以,在我看來,林書豪之所以能大放異彩,最重要的不是靠他的球技,而是他身上有基督教信仰的精髓:信、望、愛。首先就「信」與「望」而言,無論在場上還是場下,林書豪在一切事上都努力禱告仰望主的帶領。其實瞭解林書豪的人都曉得他的成之路並非平坦,但他的寶貴在於身處挫折中對神的信心不搖動,仍帶著盼望向著神賜給的美好夢想去奔跑。例如去年底,林書豪被休士頓火箭隊裁掉後險些崩潰,幸好他在人生低谷之際靠著對神的信心以及對成的渴望重新站起來。正如林書豪去年在台灣接受GOOD TV專訪中所見證的那樣,「在困難的環境中,神會用各種的苦難引導我們更親近他,這是我永不放棄的力量來源。」在「愛」的方面,林書豪的愛表現在愛上帝、熱愛籃球以及愛所屬的球隊以及每位隊友。籃球是團隊的體育運動,林書豪帶領球隊贏得比賽靠的不僅是他出色的球技,還有他重視團隊的合作,他的愛心在隊友之間的親密合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為林書豪感謝主的同時,我開始反思改變今天傳統佈道模式的緊迫性。在我看來,林書豪是非常典型的帶職事奉的基督徒,或许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林書豪而言,籃球場就是他的職場;林書豪真誠分享見證就是傳福音,而他的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就是與神同在的結果。總之,林書豪在職場上、生活上很好的為主作光作鹽。

教界很早就有人提出職場宣教的課題,職場宣教被看作推動完成大使命的重要力量。林書豪的例子實在讓我們看到職場宣教的威力。由此可見,若要早日實現耶穌的大使命,必須在各行各業以及生活中都湧現出大量「林書豪模式」的基督徒。

反觀今天很多傳統教會所固守的傳福音模式,仍以較被動的佈道會為主,對牧師尤其是名牧、大牧太過於依賴。其實這並非合乎聖經,聖經教導是「人人皆祭司」,例如初代教會的信徒皆為神的祭司,第一個為主殉道的司提反和第一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腓利都不是所謂的全職傳道人,他們就是最好的典型。

再回過頭看林書豪,他說到底是一個真正遵行耶穌教導的基督徒,僅僅一個林書豪就在短時間內把福音傳至全球幾億人,倘若再多幾個像林書豪一樣的基督徒,世界就被福音翻轉!在此,我由衷希望林書豪的熱潮能刺激教會動員所有基督徒在生活、職場上活出福音的力量,期待更多的「林書豪」湧現,從而形成持續不斷的「林書豪模式」基督徒的熱潮。

傳道人的資格並非一紙文憑能衡量

林書豪熱給今日教會帶來的啟發不僅是尋求傳福音模式的轉變。接下來,我要與讀者們共同反思傳道人資格有形無形的限制的規定,就再來從林書豪講起。

據我所知,林書豪去年曾在北加州一所大型華人教會登臺分享見證,好評如潮。現在林書豪在接受各大媒體訪問時,分享見證仍是他話題的焦點。其實在我看來,無論在教會的講臺,或是透過媒體分享見證,林書豪都是很自然地談起講福音,只不過形式不同而已。過去傳統的教會講臺如今換成了大眾傳媒;以前林書豪的見證是講給坐在教會內的人聽的,而現在所有從傳媒獲取信息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林書豪見證的受益者。

幾乎所有的教會都對林書豪「講福音」樂見其成,但回到今天教會的現實情況來看,林書豪根本連登臺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很多教會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基督徒若要投身傳福音事奉必須接受系統的神學裝備;若要成為傳道人、牧師,必須拿到一個神學學位才可以。看教會的聘牧廣告,很多都是要求「道學碩士」以上的學位,即便是較低的事奉職位,也是要求應聘者有相關的學歷證書。然而,傳道人的資格豈是一紙文憑能衡量的?這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嗎?從神學院畢業的學生就一定都能勝任傳道人的職分嗎?答案如何,讓事實說話:

刊載於2007年6月第六十八期《大使命雙月刊》的一篇題為「美國教會的危機」的文章是值得我們反省的。該文指出幾項關於美國主流教會牧師的統計。

「八成神學院畢業生在事奉的前五年內打退堂鼓。九成牧師對在神學院所取得的造就與裝備感覺勉強應付或低劣。九成牧師覺得他們學到的神學知識和實際的事奉相脫節。進入事奉前,七成的牧者表示有神的呼召;但他們事奉三年之後,僅有一半的人覺得神的呼召還在。八成的牧師及84%的師母對他們的事奉感到乏力並且失望。美國每月有1,500位牧師因道德問題、工作疲勞或教會內部不和而離開事奉崗位……」

這份數據令人觸目驚心,但請不要忘記,美國得天獨厚的神學教育資源、雄厚的師資力量在世界各國是名列前茅的。因此,神學院的一紙文憑並非能為畢業生未來的事奉質量打包票,更不用提其它國家的神學院了。而據我所知,華人教會的情況亦不非常樂觀。這是所有教會、神學院以及準備接受神學教育的人都值得檢討的地方。

造成美國神學院與服事工場嚴重脫節的原因非常複雜,非一言兩語可以完全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現今的歐美的神學院往往注重學術知識過於靈命造就,很多所謂「有名」的神學院,就是有名在「學術」上的成就。在我看來,這是問題的主要原因。

若是回到聖經的教導,我們不妨反思一下,作神的僕人到底需要什麼資格呢?提摩太前書3章提及教會領袖(監督、執事)的資格時,無不強調敬虔的生命,這根今天教會所強調的學位大相徑庭。所以,若是按照現今教會招聘同工的資格,絕大多數的初代教會的使徒都無法被錄取,因為他們都是無學問的人。不僅如此,近代的大佈道家司布真、慕迪,以及中國教會的屬靈巨人王明道、倪柝聲都是沒有進入神學院接受所謂的神學訓練;宋尚節雖讀了神學院,但上到一半就被校方強制送到瘋人院。我不是全盤否定神學院的價值,更不是反對基督徒讀神學院;而是表明一點:倘若純粹是為了傳福音、服事主的緣故,基督徒未必一定需要進神學院接受裝備(有志從事神學研究的人除外)。今天,看著在籃壇冉冉升起的新星林書豪,以及他對全球傳福音運動的巨大推動力,使我更加確信這一點。

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 讓家變成教會

除了神學教育學術化趨勢與聖經教導愈來愈遠外,傳統教會的模式亦需要檢討。現今傳統教會危機重重,限制了福音運動的腳步。「美國教會的危機」一文中又指出了美國福音信仰信徒的比率從1900年的佔總人口的42.2%將至2005年的14.7%。不僅如此,美國一些宗派的教會面臨分裂、牧者的醜聞,更是影響教會的形象和事工。

不僅如此,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去年底作出的最新調查結果指出近百年來基督徒佔全球人口的比例變化不大。換言之,該結果告訴我們,全球的傳福音運動距離耶穌大使命的目標仍原地踏步。總而言之,在嚴峻的現實挑戰下,我們需要對傳統的教會模式深入檢討。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各地的家教會運動興起,爲普世基督教及宣教事工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研究世界基督教會繁殖運動的知名學者David Garrison在他的新書《教會繁殖運動》中指出,「幾乎所有的教會復興、繁殖運動都經歷了家教會的階段,而掌握家教會運動方向盤的就是普通信徒。」七年前,我在紐約史德頓島開始了華人家教會,經過這些年來的摸索和實踐,我對家教會的理念及其運作有更深的理解,深信推動家教會運動乃是神的心意。

追溯起源,家教會是初代教會最盛行的教會模式。當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後(即政教合一),家教會被定為非法並遭取締,所有基督教的聚會都要在教堂內舉行。從此以後,基督教開始國有化,之後再逐漸演變成今天傳統教會的模式。

我先前接受基督日報的專訪時,深入分享了家教會的理念及其運作方式(推薦讀者朋友瀏覽相關文章《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改變世界從家庭開始》),並把它和傳統教會作出了鮮明的對比,以見哪種教會模式更適應當今及未來福音運動發展的潮流。因受篇幅所限,這裏不再過多重複。

我認為,這種回歸初代教會模式的家教會有更適合栽培「林書豪模式基督徒」的土壤。倘若有更多的教會和基督徒願意支持並投身家教會運動,我相信成就耶穌大使命的日子將指日可待。

首先,現今傳統教會對傳道人設立學歷門檻,而神學院培育出來的很多傳道人在事奉中半途而廢。然而,家教會主張信徒皆祭司,人人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傳福音。

其次,傳統教會的傳道人對大部分的事奉一手包辦。而家教會鼓勵所有弟兄姊妹都投身事奉,並在事奉中學習事奉,在事奉中更新自己的生命,落實信仰的精要——信、望、愛,達到彼此相愛、彼此順服、彼此勉勵。

第三,傳統教會的信徒往往安於現狀,成為屬靈的消費者。而家教會鼓勵弟兄姊妹帶職事奉,把福音帶進職場、帶進社區,在職場和社區中活出基督的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

第四,傳統教會行政體系複雜,經濟開銷龐大,福音事工進展效率緩慢。而家教會既小又簡單、增殖快,本身又是零開銷,信徒直接把金錢奉獻給最有需要的地方(不限於基督教機構),如宣教組織、福音機構以及社區慈善與福利機構等。

總而言之,今日基督教實在需要更多林書豪模式的基督徒,而家教會的模式更適合栽培林書豪模式的基督徒。我相信,當傳統教會、神學院對打破自己的固有的模式,放下成見接納家教會運動時,會有更多的「林書豪」湧現出來。這些「林書豪」將掀起影響更大的福音浪潮,勢必翻轉世界,完成耶穌留給我們的大使命。

編者按:作者特通過本報刊載該文,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