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界代表签署《中國現狀與未來》

2013 九月 11日, 星期三 11:36

2013年第六屆中國神學論壇在牛津順利召開,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學術或思想背景的中國學人進行研討,並簽署了名為《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共識文本。創辦人王文鋒接受國內基督教媒體《基督時報》採訪,表示此次共識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訪問中王文峰指出,2013屆研討會意義非同尋常,它不僅關乎中國基督教學界與中國思想界的對話,更是關乎中國思想界最大派系之間的對話,又認為「在學者『內戰』異常兇猛的中國,文本的簽訂算是個奇跡」。

此次簽署文本的代表有28名,當中6名為自由主義學者,包括秦暉、许紀霖、徐友漁、高全喜、 鄭也夫和金雁;代表新儒家的學者有陳明、干春松及姚中秋,而基督教研究學者則有何光滬、高師寧、黃保羅、劉澎、盧敬雄、孫尚楊、孫毅、王文鋒、邢福增、楊鳳崗、楊熙楠、姚西伊、趙林、曾慶陛B鄭家棟和 朱曉紅。王文峰認為從赴會嘉賓的背景來看,此次論壇是「中西方兩大文明群體的高水準對話」。

此次研討會除了中國及歐美學術界的重視。文本的簽署在國內也硬起了媒體的高度重視。王文鋒透露,《南方人物週刊》、《南都週刊》、《中國新聞週刊》、《南風窗》正在對共識文本的產生做專題的採訪報導,採訪了多位參與簽署的學者,最近即將見報。閉鶺M教授在共識文本產生後不久便更指出「這件事註定將載入史冊」。

Like Us on Facebook

中國神學論壇由王文鋒自2009年創辦,異象是做成五大平台,包括:「神學教育與牧會實踐的連結平臺」、「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共融平臺」、「內陸教會與海外教會的互動平臺」、「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的對話平臺」和「中國教會與中國政府的溝通平台」。論壇每年邀請特定對象舉行一次研討會,最初邀請教會內部牧者的討論、再到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牧者的互動、再到中國教會與海外教會的互動,而今屆再進到中國基督教學界與中國思想界的互動。

2013屆中國神學論壇的特點

王文鋒指出,這次研討會體現了如下特點:從文明地域來講,它是基督教信仰與中華文化這兩大文明之間的直接對話;從思想界域來講,它是中國基督教學界與中國主流思潮派系之間的專題對話;從中國思想界的角度來講,它是當代中國三大主流思潮之間的高端對話。

召集這次的三派思潮與基督教學界對話的想法是王文峰去年8月在美國舉辦中國神學論壇第五屆研討會之前,就有的想法。萌生這種想法的幾方面考慮,其一,基督教群體與中國文化及中國社會還有很多的隔膜和誤解存在,因此如何能夠消除這種隔膜對於基督教群體和中國文化群體之間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其二,目前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陷入了方向性的困惑和分歧,既究竟中國將走向何方?而經深入探究後便發現,其實這種分歧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思想界的分歧,因此如何邀請正處於嚴重分歧之中國思想界各派代表人物一起對話,不僅是出於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關心,也體現了基督徒「使人和睦」的博愛精神。其三,也希望借著與中國思潮界各派代表性人物的對話,傳遞出中國基督教群體關心國家、社會及民眾向上向善的良好願望。

非基督教學者對《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的評價

三派思潮學者與基督教學者簽署的《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文本正是今屆論壇的果實。王文峰又認為,除了基督教界的好評聲外,需要看非基督教的資深學者是如何評價的。共識文本簽署後,參加此次研討會的著名學者徐友漁和许紀霖指出,這份共識文本的形成對整個中國思想界來說都具有歷史的里程碑意義。文本的促成,將打開近二十年來始終處於對峙狀態之中國思想界的對話先河。

此前二十年來,眾多學者和機構都曾多次嘗試召集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一起商談共識的話題,但是出於各種原因都沒有促成。王文峰認為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於各派學者對中國在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比如「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國有財產流失」等有著不同的解讀。其二,是各路學者在長期的思想交鋒中已帶入很多的個人恩怨和糾紛。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思想界的分歧超乎常人的想像,其思想對峙之深、關係相持之僵、交鋒形勢之烈、參與人數之多乃中國思想史上所罕見。在有些人看來,平生是不太可能看到自由主義、新左翼及新儒家的代表性人士會坐在一起商討共識問題。

而這次牛津論壇促成的共識文本,打破了以往的「不可能」。许紀霖教授在共識文本產生後不久更指出這件事註定將載入史冊。以上是一些非基督教學者的評價。

打破基督教界與思想界零星對話的局面

王文鋒又表示,文本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中國思想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未來的走向做了一件美事。就基督教自身來說,它也是基督教自傳入中國以來,第一次就國家未來的發展和走向與中國思想界的代表們一起促成了一份共識文本。眾所周知,往常基督教群體與中國思想界的對話和溝通都是零星的,而這一次則是中國基督教學界與中國三大主要思潮界的一次全面對話和溝通。

就這個意義來講,它對基督教如何體現文化使命具有里程碑意義。據一些人分析,這或開啟中國基督教學界與中國思想界代表人士們共同關注和探討中國現狀及未來發展的先河。

除非基督學者的評論外,王文峰認為基督教群體要讓中國社會及民眾感受基督徒的價值,不是靠去說的,而是實實在在要去做的。就這一次的會議和共識文本來說,它也只是一次會議和一個文本,它代表不了中國基督教群體全部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我個人認為中國基督教群體,無論是教會界還是學界,大家需要做的是,對內要把教會各項的事工完善起來,牧師要努力把牧會的事工做好,參與文化使命的牧者要清楚自己的使命然後尋找一些合理的切入點,然後努力做好教會與社會的銜接工作。他說:「我最反對的是基督教內部之間存在不健康的張力,當然張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健康的張力應該要避免。比如基督教牧者與基督教學者之間的隔閡,牧者時常會輕易判斷學者沒有屬靈生命,因此所做的事情沒有意義,而學者也會判斷牧者說話太武斷,缺乏客觀,因而不願接觸。」

召集三派思潮與基督教對話的過程 盼望中國基督教不是「一只翅膀在飛」

王文峰分享說:「大概在2012年中旬,經過一段時間對三大思潮交鋒歷程的梳理,我的確感受到這期間的艱難。之後我便思考構思這麼一次會議現實嗎?尤其是倡議一個共識文本。於是我便開始有點想打退堂鼓。在很多個寧靜的夜晚,我靜靜地跪在書房裏,一邊注目著書架上這些思潮代表性人物的書籍,一邊透過窗戶仰望上空中那位超越的造物主。經過一次次的禱告和沉思,我發現內心始終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喜樂與平安在支撐我往前走,於是我與同工們便決定我們必須要把這事做成。現在想想,或许就是『天時』吧。」

「而就這次研討會和共識文本對基督教自身的深遠意義,我上面已提到,一方面這是中國基督徒參與中國思想界共商中國未來發展的一次寶貴經歷,尤其這次是首先由基督徒倡議的。另外,通過這次事件,也督促中國基督教群體自身應該要做更好的心裏準備和裝備,以便日後在更深入中國社會和文化群體時能有更全面的作用。」

「在這裏我尤其希望提一點,那就是中國基督教的發展絕不應該一只翅膀飛,即關注教會成長的人只是待在教會裏發展,而推動文化使命的人只是停留在社會層面。應該要意識到,中國基督教的發展需要中國基督教的牧者和學者攜手共進才能最終促成自身的全面發展。」

王文峰對於中國基督教現狀及未來發展的評價

王文峰又對於中國基督教現狀及未來發展作出評價,認為中國基督教目前正處於一個關鍵的「相融期」:「這種相融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它正處於傳統基要信仰與普世派系信仰相融的時期,就是說隨著中國牧者與海外牧者交流次數的增加,中國教會的這種基要信仰體系正與從海外傳遞過來的宗派信仰產生頻繁的交流,於是便出現中國教會群體之信仰體系的相融期,即傳統基要信仰與海外派系信仰的相融。

其二,是城市教會與農村教會的相融,隨著國家城鎮化計畫的逐步推進,城市和農村的界限將變得越來越模糊。作為處境在其中的教會也一樣,城市教會與農村教會也將會引來一次重大的相融。對於這種相融,我個人覺得城市教會應該要做好針對農村移民之信徒的牧養工作,而農村教會,尤其是農村大團隊教會則應該要作好如何在城市植堂的心理準備。

其三,是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相融。很多教會都已意識到教會的使命不僅僅是帶領人信主,同時應該要深入到各領域去積極影響社會,包括在教育、文藝、企業等領域去『發光做鹽』,因為如何來銜接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不僅是當代中國教會必須要面對的挑戰,同時也是聖經所教導的使命。我個人覺得觀念和人才是關鍵,觀念的更新將會推動中國教會有意識地去推動文化使命,有關觀念的更新,我認為組織中國牧者去海外考察將是一件非常有效的事情,而且也看到近些年很多教會都在這樣做,比如組織教會去韓國、香港及新加坡考察當地教會發展的情況。而人才的提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比如鼓勵眾多在職場裏有身份的基督徒參與事奉,為此教會也可以考慮設立教師團契、醫生團契、學生團契等。」

他又提出中國基督教未來發展必須要意識到兩點,包括如何讓後備全職牧者越來越具備素質,包括靈命、品格、視野、神學素養、知識面、才幹等,以及如何最大化釋放信徒的生命能量,即要讓每個信徒都能成為一個帶職的事奉者或一個教會能否發展和復興,關鍵就在於其牧師領袖能否主動推動手下的信徒參與事奉。

如何推進中國神學論壇下一步的發展?

他指出,就常規的研討會宗旨將始終圍繞中國基督教及中國社會最關注的話題,去展開對話和研討,例如「普世價值與中國模式」、「金磚五國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基督教與發展中國家」等話題。他說:「其實我們的願望是希望在每個州輪流舉辦中國神學論壇,比如前年在亞洲,去年在北美,今年在歐洲,那麼下一年就得輪流到南美。如果下一屆選在巴西,那我們就會重點邀請包括巴西在內的金磚五國學者參加會議。」

他又在中國作夢,希望能在北京建一個兼咖啡吧和書吧為一體的咖啡廳或者茶吧,作為學者私下溝通和交流思想的平台,一方面作為基督教學者與中國思想界學人的一個交流平臺,另一方面也作為學者們會客、小型講座、新書發佈的平臺。但這些夢想則有待落實:「當然,這個構思涉及資金的投入,因此我們會等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在去落實。」

《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共識文本

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世界觀與世界的中國觀正在改變。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中國將走向哪裡?會給未來的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迫切關心的問題。

  我們這些具有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學術或思想背景的中國學人,都熱愛中國這片土地,都忠於我們的人民。我們珍視知識分子發揮社會反思與守望的弁遄A希望在今天中國與世界變化發展的重要關頭,發揚這個群體歷來所富有的道德情懷和理性精神,以文化和觀念的力量推動國家和社會向上向善的演進。

  我們承認,面對中國和世界的大變局,任何一家一派的社會思想都是有局限的,一個可愛亦可信的未來社會藍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知識分子都應該在尊重不同觀點的基礎上進行真誠交流、互相砥礪,由此形成關於中國當前和未來發展所亟需的思想共識。

我們通過認真的討論交流,在幾個方面達成如下共識:

  1、我們希望中國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即以人民的認可為權力的來源,以人民的權利為制度的基礎,以人民的福祉為國家的目標。

  2、我們希望中國堅持「公平正義」的社會原則,即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族與性別各領域,在立法、司法和行政諸環節,在教育、醫療、居住、工作、休息和養老等方面,都以公平對待所有中國公民、實現社會生活正義作為基本原則,使全體人民的生活不僅有物質的保障,而且有精神的尊嚴。

  3、我們希望中國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堅持多元而自由的文化目標,以群己關系的合理平衡為前提,以公平正義的法治為原則,保障各民族、各階層、各地區、各職業群體、各社會團體以及所有個體多種多樣的價值追求、思想旨趣、學術傾向、藝術風格、宗教信仰和言論主張等等,和而不同,都有和平共存的環境,都有自由發展的機會。

  4、我們希望中國致力於建設更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以相互依存、互利共贏原則處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環境等方面的國際糾紛,既有利於全體中國人民也有利於全人類,促進世界各國各族的和平共處與和諧發展,最終達致天下太平。

2013年8月22日

簽署(按照姓氏拼音排名): 陳明 干春松 高全喜 高師寧 何光滬 黃保羅 黃紀蘇 金雁 劉澎 呂新雨 羅崗 盧敬雄 秦暉 孫尚楊 孫毅 王文鋒 许紀霖 邢福增 徐友漁 楊鳳崗 楊熙楠 姚西伊 姚中秋 趙林 鄭家棟 鄭也夫 朱曉紅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