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人牧者談溫州教會文字事工

2013 十月 8日, 星期二 17:00

外界對溫州的印象往往只是「生意人」、「炒房團」、「冒牌貨」等。溫州為浙江省第三大城市,有民營的飛機場、火車站和高速公路,至今卻沒有自己的出版社。「物質文明的萬元戶,精神文明的貧困戶」,或许是對溫州最簡潔的描述。

作為這城市的一部分,溫州基督徒群體在文化層面也是一片沙漠。以教育為例,周東華在三十萬字的《民國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一書中,涉及溫州的僅有三言兩語。周東華總結:「浙江基督教教育分布不均衡,學校多集中於交通便利的杭嘉湖地區,溫州和天台等地區,設立學校較少。」

歷史回溯

文化沙漠並不意味沒有文化。從傳教士時代至今,溫州教會的文字事工已經走過一百多年,儘管是零星的,也曾斷裂過,但其價值不容忽視。

1、傳教士時代的文字事工

這時期的文字事工不算太多,但對溫州教會乃至社會所留下的影響,卻最為深遠。

(1)偕我會:溫州話聖經翻譯和溫州聖公會印書館(1892-1903)

最早在溫州從事文字耕耘的,是偕我會傳教士蘇慧廉。當時已有官話本聖經,但對南方人來說,與古籍無異。因此出現了上海、寧波、廈門、汕頭、台州等方言聖經。為了給兩百萬溫州人翻譯溫州話聖經,蘇慧廉花了许多年心血。1892年,他出版了溫州話《馬太福音》,後來相繼出版讚美詩和新約全書。

Like Us on Facebook

1903年,為了讓溫州話《新約聖經》能順利出版,英國聖公會在溫州設立「溫州聖公會印書館」( The Wenchow C. I. M. Press )。1910年出版的《中國差傳年鑑》(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0 )指出,印書館於幾年前賣給了中國的工人,他們繼續從事當地福音的工作。

(2)內地會:印刷所(約1901)

甌海關十年報告(1892-1901)中,提到內地會的印刷所:「溫州城內的教會建築,包括一所男童寄宿學堂,附有(剛剛建立的)印刷所。」

(3)循道公會:夏鐸月刊(1937)、浙東教會通訊(1947)

1937年1月1日 ,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出版了《夏鐸》月刊,吳廷揚為首任主編。1947年,中華循道公會出版了《浙東教會通訊》,盛旭初為首任主編。這是溫州教會歷史有據可查的兩份最早的刊物。

(4) 傳教士及子女作品

1. Grace Stott, Twenty-Six Years of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1897. (格蕾斯:《二十六年宣教在中國》)。作者是內地會傳教士曹雅直的太太格蕾斯,全書記錄了在溫州福音事工的進展;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為本書作序。

2. W. R. Stobie,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Wenchow, China, 1900, 1901. (謝道培、蘇慧廉:《中國溫州,1900》)。 作者詳細記錄溫州庚子教難發生的過程。

3.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 Mission in China, 1907. (蘇慧廉:《一個傳道團在中國》)作者是偕我會傳教士,在離開溫州、前往山西太原任職時所寫。作者回憶在溫州的福音工作,書中有關溫州的照片非常具有歷史意義,成為溫州社會珍貴的歷史檔案,蘇慧廉也因此獲得溫州人特別的尊重。

4. Dorothea Hosie, 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1929. (謝福芸:《一位中國淑女的視野》)作者是傳教士蘇慧廉的女兒,她於1885年11月在溫州出生,後來嫁給一位外交官。本書記錄她在中國旅行的見聞,照片非常珍貴。

5. Lucy Soothill, A Passport to China , 1931. (蘇路熙:《樂往中國》)作者是傳教士蘇慧 廉的 太太蘇路熙。她以生活的小視角來闡述溫州福音工作的進展,全書幽默詼諧,文字優美,到處可見當年溫州的民俗、社會情形、以及宗教狀況。

6. Irving Scott, Pictures of Wenchow, 1947. (孫光德:《溫州見聞錄》)。作者以傳教士的角度和觀點,記述對溫州的印象。

7. Edith R. M. Schaeffer, Mei Fuh: Memories from China, 1998. (伊迪絲:《美福:來自中國的記憶》)作者是來溫州傳教的夏士爵之女伊迪絲,她出生於溫州,小名美福( Mei Fuh ),是著名神學家薛華( Francis A. Schaeffer, 1912-1984 )的妻子。作者在84歲高齡時出版本書,以兒童的視角回憶在溫州的往事,有不少關於溫州城市和風俗的記錄,並有珍貴的照片。

2、文革期間的文字事工

1969年,一批年輕傳道人開始到不同地方講道。有人將林乃 娒傳 福音的講章印成傳單,分發給當地人和過路人,不少人悔改信主。這行動驚動了公社幹部,製作傳單的人和講員都被捕入獄。

到了70年代,手抄本聖經在溫州盛行,擁有手抄本聖經的信徒總會吸引其他基督徒來家中讀經和聚會。

3、改革開放後的文字事工

1980年,金學德與幾位同工發動油印聖經,一年多印了幾百本。各地教會也油印讚美詩歌、查經材料等。對信徒屬靈的需求,這些印刷品成為及時雨。

90年代,為了配合聖誕晚會等不同節日的福音需求,溫州湧現一批從事文藝創作的人,作品形式包括:三句半、快板、相聲、小品、聖劇等,均以溫州方言來編寫。

2000年後,溫州各地教會共有20來份雜誌和報紙出刊,猶如雨後春筍,又如商店貨架琳琅滿目。比較具代表性的有樂清的《都市會幕報》、《橄欖栽子》、《維真》,瑞安的《靈水》,溫州市區的《麥種》等。不過,幾年後這些雜誌和報紙紛紛停刊,主要原因是缺乏稿源。

在這些刊物中,於2006年7月創刊的《麥種》雜誌最為突出,它的定位之高、發行之廣、作者群之大,都是前所未有。《麥種》在全國家庭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2007年,《麥種》在香港獲得國際刊號。到2012年,《麥種》共出刊30期。後來被政府打壓,不得不暫時停刊。《麥種》的崛起,讓其他地方的文字工作者對溫州的看法有了改變,而《麥種》被稱為一朵「沙漠中的奇葩」。

溫州常有傳道人把講章、查經文稿等印刷成書,免費贈送。雖然都是通過地下印刷的管道,但對教會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教會對文字事奉的逐漸覺醒,用文字記錄歷史也成為年輕一代傳道人強烈的願望。2005年,三位年輕傳道人組建了「優西比烏歷史工作室」,開始收集、研究,並著手編寫「溫州教會史」。

2006年10月19-22日,第一屆「中國溫州基督教傳媒論壇」把溫州教會的文字使命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此外,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溫州是全國盜版「屬靈書籍」的重要城市,一本本購自港台和美國的書籍,經過溫州的地下印刷廠,大批分送到全國各地。溫州的盜版行為引起了出版商和作者的高度注意,也有人開始抵制,抗議溫州在版權和智慧財產權上的嚴重錯誤行為。

近三十年來相關的作品

1、溫州本土作者著作選介

(1)丹雲:《荊棘中的百合花——大陸教會血畦磏揪漕�牷n,1990年7月。 以見證的形式描述發生在中國的迫害事件。

(2)丹雲:《荊棘中的百合花(第二集)——你無法想像的今日中國大陸教會可歌可泣之見證》,2004年7月。 為前書的續集,繼續見證可歌可泣的基督徒經歷。

(3) 支華欣:《溫州基督教》,2000年5月。 作者是溫州三自會牧師。全書站在共產黨的立場來介紹溫州基督教歷史,重點是三自會,對於文革前及文革中壯大的教會幾乎隻字不提,僅僅寫到隱蔽的禱告點和一些異端。

(4) 北神:《溫州會議》,2007年11月。 作者來自溫州,定居北京。本書以小說的形式,反省教會事奉中所存在的問題。作者藉本書抒發感想、觀點,並提出建議。透過這個小窗口,可以了解溫州家庭教會的處境和現狀。

(5) 北神:《天山客棧》,2007年11月。 作者把平時傳福音所遇到的難題,通過小說的虛構人物和情節體現出來。

(6) 舍禾:《中國稗子會——對三自的剖析》,2011年4月。 本書的寫作始於2004年,旨在解析「三自」的理念、設想,敘述20世紀50年代「三自」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探究當代中國教會的軌跡。書中分析「三自會」的信仰問題,指出其並非中國教會的出路。

(7) 舍禾:《榮耀荊棘路——一位家庭教會傳道人的自選文集》,2012年7月。 本書從文化事業、福音宣教、生活倫理、本土神學,以及政教關係五方面,來介紹中國家庭教會的發展和現狀。作者以家庭教會傳道人的視角,闡述教會雖經荊棘之路,但神卻得到了尊崇和榮耀。

(8) 天國蜜女:《從剩女到蜜女——單身基督徒姐妹的婚戀之旅》,2012年1月。 作者來自溫州,定居美國。她講述自身由「剩女」到「蜜女」的經歷,鼓勵單身姐妹在婚姻上等候神的引領。文字淺顯,感情豐富,故事凄美又陽光。

(9) 沈迦:《日光之下:蘇慧廉和他的時代》,2012年12月。 作者跨越三大洲,沿著蘇慧廉所走過的路,通過對歷史的梳理和研究,對幾十位蘇慧廉後人的訪談,以及查噙釵h在英國的原始檔案,把這位偕我會傳教士的全貌展現在讀者面前,對溫州基督教的歷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10) 陳豐盛:《合神心意的婚姻》,2011 年4月。 作者以聖經為基礎,結合實際生活,以短文闡釋基督教的婚姻觀。

2、非溫州作者的相關著作

(1) 莫法有:《溫州基督教史》,1987年7月。 作者來自浙江溫嶺市,為溫州大學(原溫州師範學院)教授。本書以基督教在溫州地區的傳播歷史為線索,側重中、西文化比較的維度,研究溫州基督教的盛衰繼輟,並藉以剖析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以及世俗政制關係等一系列深層問題。本書雖說是溫州基督教史,但著重點卻在天主教,涉及基督教的內容並不多。

(2) Nanlai Cao, Constructing China\'s Jerusalem: Christians, Power and Place in the City of Wenzhou (曹南來:《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當代溫州的基督徒、權力與地方性》,2010年11月) 。作者為香港大學助理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號稱「中國耶路撒冷」的溫州教會。該書是用英 文寫的 博士論文,成為英文世界認識溫州教會的管道。

困局與突破

1、困局

中國的基督教文字事業正在興起,但卻被一張無形的大網套住,難以大展拳腳。筆者在《榮耀荊棘路》第一章「從墨海到人海——中國基督教文字事業的歷史、現狀與展望」中,從多方面作出總結,包括:基督徒知識分子徘徊在公共領域的邊緣;傳統教會對文字事工持觀望態度;渴望奪回傳教士建立的文化話語權,卻被經濟和政治兩大殺手困住;缺乏文字平台,出版成為普通文字人的奢侈品;翻譯作品成為主角,本土基督徒作者成為「少數民族」;出版以叢書系列為主,零散作品難以入流,新人找不到立足之地;有基督教文化公司,但沒有基督教出版公司,內容受審查,出版受限嚴重;以非正式出版物出現,從而造成盜版行為更加普遍;文學藝術類書籍嚴重缺乏,但此類書籍之重要性已被認同;報章雜誌遍地開花,但精品不多。

這些問題也出現在溫州,只是溫州的困境還要多得多。在文學、神學、思想和學術領域上,溫州教會尚未做好改變和進取的準備。

2、突破

文字事工的未來,取決於教會的眼光。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作為突破的切入點。

(1)培養讀書風氣

一個不會讀書的城市就如一片沙漠,而一個不會讀書的教會也是如此。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一批成熟的讀者,故此,培養讀書風氣比培養創作者更加重要。筆者鼓勵教會建立圖書館,定期開展讀書會,鼓勵年輕人和傳道人博覽群書,這是走出困局的第一步。

(2)鼓勵寫作

溫州傳道人有许多故事,手頭有许多講章;溫州年輕一代有许多想法,有许多新的路要走。這一切都是現成的,但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去寫下來。只有通過寫作,才能戰勝對寫作的恐懼,提升寫作的能力。

(3)重視文字事工

在溫州,文字不算教會的一項事工。多數人以為,文字工作就是用電腦替別人打字,修改錯別字,寫主日講章等。這個觀念需要完全更新。對待文字事工,應該與對待治理、栽培、主日學、佈道等事工一樣。要為文字同工提供名正言順的平台,視之為服事神的一種方式。

(4)栽培新人

文字事工的人才可經由兩個渠道得著,一是目前在其他崗位上事奉、但心中卻對文字有特別感動的同工,不妨讓他們轉型,作神要他們作的工作;另一是挖掘新生代人才,讓這些新人贏在起跑線上,成為專業人才。

本文源自《恩福雜誌》,題目略有改動;作者舍禾在北美從事文字事工,亦在牧會。文章摘自尚未出版的《溫州基督教會歷史》第四部第十章。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