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聾人群體近年隨著政府投入資源開辦手語教學,社福界及大學推動共融教育,教會崇拜設手語傳譯,聾人在教育和信仰得到較佳的照顧,在社會上的自我形象亦提升。
聾人群體的困惑
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基道堂(長沙灣)傳道黃海恩在威克理夫翻譯會新一期的《釋經使者》分享聾人面對的挑戰,以及其教會聾人事工的概況。
服侍聾人群體的黃海恩指出聾童的苦況,香港政府於七十年代採取融合教育,將聾童學校關閉,所有學校一律以口語為主,「聾童不能從口語學習中獲得完整的語言系統,錯過學習語言的黃金階段,語言發展就會受阻。」
另方面,「聾人聽不清楚不能用讀音幫助記憶,發音和認字用口語學習困難重重;唇讀有其限制,許多字詞的發者相同或近似,不能僅憑口型判斷。」
黃海恩舉例,「廁所」與「聖所」、「美國」與「蘋果」的口型近似,聾人聽力有限,聽不清又看不清,難以辨別類似詞語,阻礙與外界的溝通。
Like Us on Facebook
幸好,2010年政府在聾人學校加入手語教學,不過至今全港只有一間手語教學的聾人學校。
手語是一套完整語言系統
對於手語外界有錯誤的理解。黃海恩強調「手語不是手勢,而是擁有完整語言系統的自然語言。」
她解釋,手語是包含手形、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等。手語本身一種獨特的語法,聾人使用手語等於健全的人用口語說話。近年有研究指出,聾童通過手語能夠促進他們的口語及讀寫能力,口語及手語並用的學習對聾童和健聽的兒童都是有好處。
崇拜手語傳譯助教會融合
黃海恩又指,聾人不單在主流社會和原生家庭被忽略,在教會因欠缺手語的服侍,聾人融入教會遇到阻礙。
她以基道堂對聾人服侍的發展為例,在八十年代聾人侯寶姬隨朋友參與基道堂的聚會,由於當時該堂沒有聾人事工,侯寶姬信主後遂學習手語,向聾人群體傳福音,致力邀請聾人朋友到教會,繼而展開為聾人而設的信仰栽培小組,部分健聽的弟兄姊妹也學習手語參與事奉。
基道堂1994年在崇拜設手語傳譯吸引聾人前來參與,亦有助聾人與健聽的弟兄姊妹融合。黃海恩指,該堂會由幾個的聾人小組發展至今天30人的團契,在日後或會參與聖經翻譯事工。在2017年亞太區手語發展協會(Asia Pacific Sign Languag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APSDA)來港與威克理夫的同工合辦聖經翻譯工作坊,聾人群體從中得到啟發看到聖經翻譯的可行性,其後發展香港手語聖經翻譯事工。
大學與機構手語研發助翻譯聖經
至於社會參與培訓聾人的工作,黃海恩表示,早於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開展手語研究及訓練項目,以及2006年推廣「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進行專業的手語研究讓人具體看到手語有助聾人學習和溝通,其語言學研究也成為手語譯經事工的基礎。部分譯經團隊成員曾參與該研究工作,或於其中接受語言學的訓練。
此外,2008年愛加倍國際愛聾協會研發手語聖經,研發成果也有助團隊翻譯聖經中的詞彙和概念。
手語被視為瀕臨滅絕的語言,根據統計署2014年數字顯示,香港聽覺困難者超過15萬人,當中只有2.5%不足4千人懂手語。現時全港只有一所用手語教學的聾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