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研討會(二) 曹曉彤:教會大洗牌告別「幸福音」

2023 六月 21日, 星期三 12:43

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曹曉彤分析《香港市民對基督教觀感調查報告》及《香港基督教焦點小組研究分析》。(圖:基督日報)
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曹曉彤分析《香港市民對基督教觀感調查報告》及《香港基督教焦點小組研究分析》。(圖:基督日報)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發佈《香港基督教焦點小組研究分析2023》,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曹曉彤分析教會現況,正進行大洗牌,信徒身份認同趨向多重理解,並且出現新型信徒群體由下至上推動服侍,促使體制教會反思使命,告別「幸福音」。

教會大洗牌 網崇衝擊聖餐神學

負責撰寫是次報告的曹曉彤分析多重群體歸屬的信徒時指出,焦點小組參加者觀察近年基督徒教會生活不再是在單一堂會,也不只是尋找不同的信仰群體來滿足其目標,甚至連恆常崇拜生活都以不同形式參與,過往指屬某一宗派的觀念會變弱,形容為「教會生活組件化」,崇拜是A教會、事奉是B教會、學習是C神學院。

參與崇拜方式和時間也變得更多元,以往計算崇拜出席不合時宜,現在除了實體出席還要加網上崇拜觀看次數,紀錄觀看次數之餘還要參考觀看長度。信徒身份認同趨向多重理解,歸屬感和時間投放多少也不是必然成正比。因此信徒擁有多重群體歸屬帶來牧養挑戰和契機,有牧者表示每星期崇拜的人不同,他們亦各取所需地參與不同群體,不容易維繫關係,教會和信徒群體需要互相理解和合作。

Like Us on Facebook

曹曉彤續指,疫情期間74.3%基督徒曾經參與網上崇拜,當中21.8%參加多過一間教會的網崇,本地教會大洗牌加上移民潮,網上崇拜帶來對聖餐神學理解和處境安排的討論。有些宗派邀請信徒自行預備餅和酒,也有些宗派安排信徒以預約方式回到教會,或有牧者家訪施行聖餐禮。

福音派、普世派分野模糊

至於香港市民對基督教的觀感,四成整體印象正面,尤其是對辦學、提供社會服務。焦點小組參加者回應,一直以來基督教派以「福音派」、「普世派」來分野,前者強調用語言傳福音,透過佈道讓人認罪悔改;後者強調行動實踐福音使命,教會辦學、提供社會服務。

不過,近年兩派的分野沒有昔日的鮮明,由於社會狀況刺激,教會對福音的理解特別是過去強調言語的教會,除了社區傳福音也以行動回應街坊的生活需要,加上牧者和信徒多元吸收,重神學理解意識實踐策略,兩派之間分野也較為模糊,反而近年更多基督徒和教會關心社區狀況。

社運傷口未癒 逾半港人對前景不樂觀

在焦點小組研究分析報告中,也提到社會運動對信徒群體的撕裂,有一定數量基督徒離開堂會,社會運動啟發現自己方式實踐信仰,不滿足於傳統教會制度框架。以前舉辦活動需要租場地,現在網絡發達組織活動沒成本,所以教會以外的自發群組不勝枚舉。

然而,社運帶來的傷口仍然未癒合,信徒離堂原因多數是不被理解、不被接納、被濫用權力的人壓制,這是內在的傷口,外在環境整體社會籠罩存在失望、無力、憤怒的情緒,近日發生多宗傷人事件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這都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對制度不信任。

在《香港市民對基督教觀感調查報告2021》也反映近半數(49.7%)受訪者對香港未來前景感到不樂觀,感到樂觀佔22.9%、表示一般的佔27.4%。香港市民未來兩年移民意向,78%受訪者沒有打算未來兩年移民,打算未來兩年移民的佔14.3%,不作回應的有7.7%。

在是次焦點小組,國際教會出現回流情況,但有教會群體大概至少一至三成會友移民,導致教牧和事奉人員流失,教會也要回應移民者和留港者的牧養需要,有教會把更多資源投放在留港的長者事工上。

告別「幸福音」 新型信徒群體出現

這也促使教會思考何為傳福音?使命是甚麼?過去教會相對穩定,教會宣講的福音從個人層面出發,被理解成「幸福音」偏重信主後的幸福,少了傳揚要付代價;加上新型信徒群體組成對體制教會的批判,包括牧養策略、宣講內容等,福音實踐意義突然變化。

新型信徒群體特色是由下至上推動服侍,租用工業大廈聚會、透過營運咖啡室、樂隊室,對牧職理解也有嶄新的轉變,出現斜槓牧師或自由傳道,遊走於不同群體,自己本身有正職,現時神學院牧職畢業生首選也不再是服是體制教會。

基督宗教發展從來都是來自分裂、合一、再分裂,所以是否舊酒新瓶,新型信徒群體破了甚麼?立了甚麼?值得反思,但傳統體制教會和新型信徒群體仍是互補的關係。

曹曉彤總結是次焦點小組研究,讓大家再次思考使命實踐的機會,更新對「福音」和「教會」的理解,並且走出二元對立,以回應社會之中堂會內外的基督教徒。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6月9日舉行「牧養研討會2023:站在破曉前的香港教會」,發佈《香港基督教焦點小組研究分析2023》並舉行兩場研討會,邀請不同宗派領袖及機構負責人,分享其事工如何回應香港教會的「生態」及「新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