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頌輝:從新約聖經看職場宣教

2013 十二月 5日, 星期四 11:25

上一期,筆者以《從舊約聖經看職場宣教》為題,從創造、墮落和揀選三個角度探討了宣教使命對基督徒生活的必要性。我們相信,全本聖經完整地啟示了掌管宇宙萬有之神對人類的救贖計劃。這意味著身為基督徒,承受著神所託付之使命,不但必須從聖經、更應當從「全本」聖經去看待自己的人生方向。本文繼上一期的文章,從新約的三個主題——救恩、宣教、末日——來簡述聖經下半部對基督徒職場宣教的啟示。

一、救恩:與眾不同的新生命

當人活在罪惡的捆綁中而不自知、亦不能自救時,被世人背叛的神竟差派愛子為人類的過犯承受十字架的刑罰,使他們與祂和好、得著新生命,能以恢復墮落前的美好形象。救恩是神白白的恩典,無條件地接納罪人成為神國的子民,與人的行為毫無關係。然而,救恩不只是關乎人與神關係的復和,也不只是得著神兒女的名份,也是我們白白地得著新的生命。既然是得新生命,就必定與其他仍持有舊生命的未得救者有所不同,且必然會成長。保羅寫道:「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前五17)又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8~10)換言之,救恩不只是關乎我們「得到什麼」(如永生、天堂),也是關乎我們「成為什麼」。信徒之所以死後能上天堂,是因為他們在地上活著時已經有了新生命,這生命是活現出了神創造他時所定的旨意。

Like Us on Facebook

這個神學觀念顯示,基督徒的生命活在不信者為多數的環境中,本身就是一個宣教。我們遵照著神在聖經中指示的品格和道德標準去生活,讓新生命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彰顯出來。譬如,我們的人生志向,是否以神的計劃為主導?抑或只是在應付生活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或達到個人的理想,同一般人沒有兩樣?我們工作的態度和品格,是否流露出神兒女該有的誠實、正直、溫柔、勤奮、謙遜?我們的職場人際又如何?我們如何對待不同表現、不同種族、不同年齡階層的同事?當職場人際出現嫌隙的時候,我們有否做一些事情去改善關係?我們待人處事的原則,諸如對錢財的處理(借錢、欠錢等)、應酬的場所,以及時間的管理等是否有損基督徒的見證?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是以自身的利益為首要考慮,還是講求道德和他人的好處?……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成為「完美」的人,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寫道:「不要以為得救完全靠恩典就不必在乎生命見證,也不要太擔心自己的生命見證不夠完美而攔阻了人來信耶穌。我們的不完美正好凸顯了神恩的偉大,我們成長則凸顯了神改變生命之能力的偉大。」簡言之,在關心神要我們做什麼(宣教)之前,我們必須先確認自己是不是神所要的人。

二、宣教:宣揚福音的新使命

宣教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別人來羨慕基督徒的生命,上文已說了,我們不可能完美。福音的核心是耶穌為我們所成就的事,透過我們這些不完美的人去散播,所以宣教更是積極主動去見證基督的作為。耶穌在升天之前對門徒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這是教會存在的目的之一。

耶穌基督和祂所成就的救恩就是神計劃的高潮,保羅說:「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二2)基督教信仰不是一套做人的道理,而是神白白接納罪人的福音。基督徒的所作所為卻彰顯救恩的結果,基督徒口裡所傳的福音是救恩的內容。我們不能只活出救恩的實際,卻不懂得傳講救恩的內容。

筆者常想:為什麼许多基督徒並不把宣教視為一個急迫的使命?按照筆者的觀察和反省,發現信徒的信仰狀況是關鍵——我們到底看救恩有多寶貴?舉例而言,我們看見一張非洲饑荒的照片會心生憐憫,因爲我們覺得食物是很重要的;我們看見一個貧窮的孩子在路邊乞討會心生憐憫,因爲我們覺得基本的收入是很重要的;我們看見一個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的老人會心生憐憫,因爲我們覺得健康是很重要的。同樣的,我們看見许多人不認識耶稣卻無法産生相同的憐憫,恐怕福音在我們心中的地位還不及食物、金錢和健康。很多人有這樣的心理:「信仰宗教是人的自由,我們不應該干擾別人……他的家境很好,不會覺得需要福音……他的品行比很多基督徒都出色……他懂得比我們還多……」難怪大家都不覺得有必要把福音傳出去。另一些人看似很熱心傳福音,信息卻停留在極爲表面的好處上。

既是如此,要加添信徒的使命感,我們必須回到信仰的原點:福音到底是什麽?我如何看待信仰?福音對我有多重要?它只是週末定時參加的一種活動嗎?是一種精神寄托嗎?是一套做人道理嗎?抑或只是需要的時候能有一位超自然的求助對象?殘酷的事實是,很多基督徒所持的想法和心態正是這一種,一方面我們自覺需要信仰,另一方面卻不願意更深地投入和委身,還彼此勸勉對方不要「走火入魔」。宣教的熱誠,不應當是一種潮流,更不是有樣學樣或教會事業競爭。宣教的熱誠,必須出於我們對福音的深刻認識、實際經歷和全然委身。

三、末日:歷史成全的新天地

耶穌復活之後升天,保證了祂的再來(徒一11)。到了神指定的那一天,耶穌將要駕著雲彩、大有能力地降臨(太廿四30),並且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廿二5)。那一天,是現有之世界和歷史的終結,也是新天新地的開始(彼後三10~13)。這便是世人俗稱的「世界末日」。從聖經看,那一天是神計劃的終極目標完全實現的日子,受罪惡污染的受造界得以恢復墮落前原有的完美樣貌,宇宙次序恢復原有的正常關係——以神為神,萬國敬拜祂。基督信仰之所以有末世的思想,是因為我們有創造和墮落的概念。末日的來臨不代表時間無限量地拖長(時間已經到了終結),而是進入一種完全狀態。

既然歷史是神的計劃和心意,身體為按照神的形象和樣式而被造,有蒙神託付去管理大地之使命的世人,就必須面對審判。這意味著人為自己之「所是」和「所為」向創造祂的主作交代,或好或壞領受他們當有的結局。由此可見,末日不只是基督徒對人類歷史的一種認知,這種觀念更左右著今世每一天的生活。用華理克牧師的比喻,即今生只是一場排演,為將來正式的公演做準備。從正面角度而言,今生所行一切有永恆的價值。為永恆所付出的努力,在今生可能會被藐視和排拒(尤其是傳福音),但這一切代價到將來非但都會不介意,而且還會發現是美麗的,因為我們和基督一樣。

耶穌曾講過一系列關於末日的比喻(太廿五1~46),在此簡略地概述各比喻的要義和主旨,幫助信徒應用到職場宣教上。首先,十個童女的比喻用婚宴來比喻末日是一大喜事,且是不可預測的。人能否與主同享喜悅,在乎我們是否隨時做好準備。對筆者而言,神這樣做,是因為祂看重我們平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只是為特定的日子做準備。在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中,耶穌指出末日包括人在今生對神所賜之資源的使用向神交代。神賜給每一個人不同分量,卻絕對充足的資源。比喻中領最少的那一位其實一點也不少,是當時一個工人十六年的工資呢!神沒要求我們擁有別人的成就,但要我們善用並願意冒險。最後,在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中耶穌指出,到了永恆,人可能會感到非常意外,很多今生平常的事實際上並不平常,地上最小的人物其實並不小,我們做在小人物身上最小的事都必從神領受當有的賞罰。這些教導讓我們看見,基督徒不應該將生命過度分割成屬靈和屬世層面。將來的結局如何,完全取決於我們實際上是什麼樣的人,而不只是我們像什麼樣的人,或在教會裡是什麼樣的人。

綜合這兩篇職場宣教的文章,筆者深深感受到:宣教使命不只對一個託付的委身,實際上,一個人對它有多重視,實際上反映出神在他心中有多偉大,也反映出他的信仰有多豐盛。

(注:本文轉自《華傳》第二十四期,作者為神州華傳宣教士,目前在台灣進修)

精選